同臺競技比拼質量服務
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理財博覽會上,各大國際金融巨頭紛紛擺出豪華陣容,資深理財顧問們親自上陣,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前去“探營”。
在一家外企擔任財務主管的姚蕓對外資銀行的貴賓理財服務很感興趣,并為此收集了多家外資銀行的資料。“平日工作經常和外資銀行打交道,我覺得他們的服務特別規范,比起中資銀行來我更愿意選擇他們。”姚蕓說。
“外資銀行‘門檻’太高、網點太少,而且很多服務都要收手續費,不適合我們這些收入不高的普通人。”58歲的上海市民胡鳳梧說,盡管本地銀行也有不少缺點,比如人多經常要排隊,不過她還是覺得這些“家門口”的銀行更親切,更“習慣”。
“可以預見,在本外幣存貸款市場份額、中間業務、人才競爭、產品和渠道創新、經營方式等諸多方面,國內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強有力的競爭。”中國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朱小黃說,中外銀行在競爭中共同發展,老百姓有望在挑挑揀揀中受益。
個性化需求得到尊重
9月19日,民生銀行在廣州發行了全國首張網絡個性卡——民生ID卡。它改變了人們印象中的信用卡傳統形象,借助便捷的網絡,由持卡人自主打造卡面風格,被稱為“時尚身份證”。
為應對外資銀行的進入,中資銀行不再“板著面孔”,而是逐步為老百姓增加了個性化的服務。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也意味著將獲得更多、更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更豐富的產品選擇。
一位在匯豐銀行位于北京中關村數碼大廈附近的支行剛剛辦理完業務的王女士說:“主要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好,離單位近,而且客戶經理非常熱情周到,可選擇的理財產品也多。”她講起第一次到匯豐銀行時,因為對新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太熟悉,客戶經理整整花了1個多小時的時間詳細地解釋給她聽,一直到她最終搞明白為止,而且態度一直很好。如今她已成為了匯豐銀行的忠實客戶。
據了解,在北京,外資銀行大多設在國貿、東方廣場、建國門、中關村等繁華地段,內部裝修精致考究,營業廳布局也明顯不同于中資銀行,而是更加追求開放式和人性化的服務環境。
在匯豐銀行的“卓越理財中心”,營業廳里只有4個柜臺,供辦理現金業務的客戶使用。除此之外,還設有7至8個單獨的會客室,專門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理財服務。營業廳內還設有沙發、備有咖啡供客戶休息時享用,在較為隱蔽的地方還裝有電腦以方便客戶上網查看賬戶。“整體的感覺都很好,各方面的服務也很到位。”王女士說。
個人理財成為競爭焦點
上海《理財周刊》副總編輯程蔚認為,人民幣零售業務全面開放后,個人理財業務勢必成為競爭的焦點,但外資銀行在經營理念、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與其在網點設置等方面的劣勢,恰與中資銀行形成互補。
同樣在上海理財博覽會上,以“海歸”身份供職于某咨詢公司的張琪,更關注外資銀行的產品。“這些年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投資賬戶等,不僅有很好的避險功能,收益水平也比國內的理財產品高。”張琪說,這令他對外資銀行未來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充滿期待。
事實上,選擇外資銀行的大多是中青年的高薪階層,其中不少是外企“白領”或有留學經歷。而普通工薪階層似乎仍鐘情于土生土長的本地銀行。
國內某網站進行的統計顯示,大多數選擇外資銀行的市民,看中的正是其高品質的服務,還有外資銀行推出的一系列綜合性理財服務。擁有著全球理財市場的操作經驗,外資銀行的產品設計能力不容小視。
除產品設計能力強外,外資銀行提供的產品也比較豐富。例如,東亞銀行的外幣定期存款期限就分得很細,市民既可以選擇1年、半年的定期,也可以存3個月的定期,甚至還有為期1個月的定期。
高端服務難惠及普通人
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部分外資銀行降低了起存門檻,但總體來說,還基本維持在5萬至10萬美元的水平,這顯然并非普通百姓家庭所能及。
北京市民李忠玉坦言,前段時間還真考慮過成為外資銀行的客戶,體驗一回“國際服務”。但靜下心來一想,外資銀行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說門檻還是太高,而且網點也比中資銀行少,所以短期內還不會轉存。李忠玉希望中資銀行能借機在服務上“上一個臺階”,效率再高一點,服務再熱情一點。
“未來中外資銀行在人民幣零售業務方面都將形成自己特定的客戶群體,從而實現在競爭中的共同發展。”程蔚說。
(文章來源:市場報 作者:岳瑞芳 潘清 黃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