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8日電 經中國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資委負責人就這一《指導意見》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請問制訂《指導意見》主要基于什么考慮?
答: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方針。近些年來,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力度加大,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從整體上看,要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任務還很艱巨。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需要有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指導文件,以明確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政策、措施。根據《國務院關于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工作部署,我委在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指導意見》。
問:剛才提到,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取得重要進展,但任務還很艱巨。能否就這方面情況作個簡要介紹?
答:要說進展,我首先從整體上列舉一些數據:2002年到2005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從15.9萬戶減少到12.7萬戶,減少了20%,職工人數從4679.6萬人減少到3819.1萬人,減少了18.4%,但國有資產總量從6.4萬億元增加到8.6萬億元,增長了34.4%;銷售收入從8.3萬億元增加到14.2萬億元,增長了71.1%;實現利潤從3764.3億元增加到9682.8億元,增長了157.2%;上繳稅金從6794.6億元增加到11919.3億元,增長了75.4%。其中,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以下稱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和銷售收入每年各增加1萬多億元,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每年各增加1000多億元。2005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在全國工業企業中的比重,戶數僅占11%,但銷售收入占35%,實現利潤占45%,上繳稅金占57%。
我再介紹一下國有大企業的情況:到2005年底,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國家重點企業中的252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已有1331家改制為多元股東的股份制企業,改制面達52.7%。目前國有控股的境內外上市公司共1000余家,其國有權益和實現利潤分別約占全國國有企業的17%和46%,累計籌集資金超過1萬億元,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成為國有經濟的骨干力量和國有資產的富集區。國有大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邁出較大步伐,目前已有1000多家大型企業實行了這項改革,分流安置職工近200萬人。股份制改革促進了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從2002年到2006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內地企業由11家增加到19家,這些企業全部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包括金融類企業),其中中央企業13家。
最后,我再介紹一下國有中小企業的情況:目前,許多地區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80%以上。在省、市(地)、縣三級政府所屬國有企業中,縣屬企業改制面最大,一些已達90%以上。通過改制,國有中小企業普遍實現了產權多元化,企業轉變了機制,職工轉換了身份,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介紹了這些年的情況,我想應該能夠得出這個結論,即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取得了重要進展。
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基本形成了,要按照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調整,形成比較合理的布局和結構,從目前情況看,任務還很艱巨。主要是國有經濟的分布仍然過寬,相當數量的國有資本并不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以下稱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少企業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積累了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喪失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一些大企業業務龐雜、主業不突出、輔業包袱重,子企業層級過多、數量過多,母公司對子公司失控,是企業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原因。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著力加以解決。
問:作為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文件,《指導意見》的內容較多,為便于大家了解,您能否概括一下《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
答:《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方向與目標。
由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目的,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調整和重組過程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并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到2008年,長期積累的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任務基本完成;到2010年,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調整和重組至80到100戶。
問: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有哪些?如何理解和把握國有資本的集中?
答:關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發布的《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作了原則性、概括性的表述。根據這些精神,結合近年來的實踐,《指導意見》提出,“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為了使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具體化,增強在實際工作中的可操作性,《指導意見》還要求,“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確定具體的行業和領域,出臺相應的產業和企業目錄。”這項任務涉及面很寬,政策性很強,將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國資委共同承擔。
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為了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國有資本的集中,《指導意見》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推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對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要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二是對于不屬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資本,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可實行依法轉讓;三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規范操作,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