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由于政府在這一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現狀是:每一次的價格改革,都變成了一輪新的提價,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就會漲價,價格改革成了提價的代名詞。以至于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總體價格水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整個壟斷行業尤其是提供公共產品的行業,公共產品價格水平卻不斷上漲,成為群眾的負擔。
漲價風險不能全部轉移給老百姓
溫桂芳研究員認為,政府在推動公共產品價格改革的同時,也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促進企業在降低成本和企業經營上有所表現,也就是說企業自身也應該加強管理,控制成本,而不是把所有價格上漲的風險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舉了兩個企業的例子來說明,企業通過努力可以消化上游資源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漲。
一個例子是,2006年12月27日,中石化董事會發言人就財政部在2005年補貼100億元之后2006年再次補貼50億元一事表示:這是因為國內成品油價格始終大幅低于國際價格,盡管國家13次調整油價,但成品油價格未達到應調整的水平,致使中石化的煉油業務處于虧損狀態,到2006年9月末,平均每煉1噸成品油虧損900元左右。
而另一個例子是,在2006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中,中國航空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家祥透露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在2006年國際油價一度居高不下,國內外各航空公司連續出現巨額虧損的情況下,國航卻能大幅度盈利,秘密在于2003年國航已預測了未來油價將上揚,并將油價通過長線期貨交易鎖定。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