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對公眾來說好事很多,不少壟斷行業都出臺了一系列降價或讓利的規定:春運鐵路票價不漲了,公路也不漲了;油價終于降了;國內航線燃油附加收費也降了;江蘇人大規定,高速路如果收費口沒全開,排隊10輛車之后就免費了……
省錢,當然是好事,也被人譽為“民意”的勝利。但在一片叫好聲中,問題卻接踵而來。有人發現車票在春運前突然以“恢復原價”的名義漲價了,也有人發現油價下調后幅度仍然高于國際油價……最讓人擔憂的是,這些規定,似乎都是在一夜之間就出來了,沒有聽證、沒有制度支撐——所謂“民意”勝利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實在的“民惠”?這些規定的出臺,究竟是壟斷行業與市場接軌的產物,還是僅僅為了緩和民意的裝飾?是真正惠民的長久措施,還是看上去很美的權宜之計?
期待壟斷業華麗轉身
鐵道、公路春運不漲價了,那么其他的壟斷部門呢?如,民航部門的機場建設費,價格“跟漲不跟跌”的油老大,自說自話的“電老大”,還有欲將管道燃氣初裝費轉移到管道氣價的“氣老大”……這些壟斷行業的“老大”們,他們又將怎樣保證自己的決策能真正合情合理惠及民生,而不是利用壟斷優勢與民爭利呢?
應該肯定,像石油、電力、鐵路、電信、民航等行業,多年來對綜合國力增強和社會財富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長期以來,壟斷行業價格過高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事實上,中國壟斷行業的巨頭們也一直因為價格的問題在經受著一輪又一輪的拷問,而壟斷價格始終將價格停留在“權宜之計”的層面上,沒有完成由“被動”到“主動”的漂亮轉身。
進入新的一年,我們希望聽到更多來自壟斷行業惠及廣大民眾的好消息,看到他們更多自覺推動社會公平、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舉措。
一問決策
降不降全憑行政意志?
1月14日,國家發改委突然決定將汽油價格下調。人們高興地表示接受新油價,但卻對這種“說漲就漲想降就降”方式提出質疑。消費者面對油價的漲或落,完全是霧里看花,為什么要連續4次“漲”,為什么而今要“降”,有沒有個公式能讓消費者有個明白點兒的預期?而火車票春運不漲價,公眾事先一點都不知情,整個決策也沒有進行事前聽證,決策過程仍然是神秘和不透明的。它并沒有為公共決策搭建起公開公正透明民主的平臺。更何況,鐵道部宣布今年春運不漲價,與以前宣布要漲價的管制邏輯沒有實質性變化。
《新京報》評論指出,在民眾質疑聲中,壟斷行業也要顧及輿論以及自身形象,所以俯下身來,“降點價表示一下”。因為春運火車票價上浮政策,早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油價問題,更是面臨著民意洶涌的“跟漲不跟跌”的質疑。至于國內航線旅客運輸燃油附加費,同樣是中國油價問題下的一個怪胎。
如果壟斷行業這一系列的讓利行為只是出自一種行政意志,而非一種市場機制的時候,民意與市場的作用仍然可能被忽視。以火車票價而言,這一決定是由鐵道部“突然”做出的,而不是來自公眾渴望的價格聽證。這就讓人擔心,如果迎合公眾意愿的“不漲”可以由某一部門隨意說了算,那么違背公眾意愿的“漲”也未必不會在今后同樣隨意地出現。
民眾一次次對準春運漲價開炮,并不僅僅是希望得到“不漲價”的結果,而是希望借此機會疏通民意表達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樣的壟斷行業展開博弈維權。從這種意義上說,程序的正義其實比結果的公正更重要。現實的情況是,民眾雖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但在制定結果的過程中他們卻再一次被集體拒之門外。春運不漲價應當是壟斷行業迫于外界壓力的一種常態,而不應該是其隨心所欲的一種施舍,多年的輿論炮轟、一次次訴諸法律,到頭來鐵路部門依然是和往年一樣高高在上地發布價格信息,這樣的博弈結局又有多少喜悅可言?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