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們以為,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在發展中,都應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切實轉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為此,要在以下4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制約著我國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是經濟增長代價過大和經濟穩定性較差的深刻原因。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面臨的共同課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退出高消耗、高污染的行業,更多地進入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進入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進入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進入有利于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領域,等等。
二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增加要素投入取得的,競爭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的資源、廉價的環境成本取得的,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缺乏核心技術。因此,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結構,必須大力增加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對此,非公有制經濟應該而且能夠肩負更重要的責任。非公有制經濟在自主創新中具有數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力度,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增強品牌意識,培育和壯大一批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要注意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走出去和國際研發機構聯合協作,從而增強自身的研發能力。
三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國人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去年以來的經濟發展表明,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能耗降低和污染物減排的目標,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但我們必須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舍其沒有退路。否則,發展難以為繼,社會難以和諧。實現能耗降低和污染物減排的目標,國有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感,非公有制經濟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正確處理追求企業內部收益和合理負擔外部成本的關系。任何企業追求利潤都是正當的,應該依法得到保護,但我們不能以損害公共利益為代價,不能以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不能削弱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注重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共同愿望。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各類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在非公有制經濟就業規模相當大,而且今后還將繼續擴大的情況下,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切實履行應盡職責。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積極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完善工資隨著企業效益提高不斷增長的機制,足額繳納社會保障資金,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加強職工培訓,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