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學名馬鈴薯。
2月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終裁認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存在傾銷問題,并由此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造成損害,決定自2007年2月6日起,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歐盟的馬鈴薯淀粉時,應依據最終裁定所確定的傾銷幅度(17%~35%不等)繳納相應的反傾銷稅。
至此,這場由國內17家馬鈴薯淀粉企業聯手發起、牽動國內6000萬薯農和幾百家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的國際貿易反傾銷案,歷時1年多最終獲得終裁勝利。
打贏這場被稱為“中國對歐盟涉農產品反傾銷第一案”的“洋官司”,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我們對不公平、不正當的國際貿易行為的一次有力反擊,為反傾銷訴訟提供了典型案例。
生死關頭,奮然掀起“保衛戰”
“這是我們為關乎中國幾百家馬鈴薯淀粉企業和6000萬薯農生死存亡而發起的一場保衛戰。”“保衛戰”的發起人——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內蒙古奈倫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慶峰這樣告訴記者。
馬鈴薯淀粉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石油化工、造紙、紡織、飼料、鑄造、建材等領域。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同時也是馬鈴薯淀粉需求大國,每年有40萬~50萬噸的市場需求量,而國內產量一直只有30萬噸左右,缺口很大。多年來,國外馬鈴薯淀粉企業的產品進入中國,只供應外資企業和高端消費市場,雙方原本互不干擾、相安無事。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薯類淀粉生產質量和產量逐年提高,其中與歐盟質量相當的產品,2005年已占到國內全行業總產量的60%以上。這種高起點、快速發展的態勢,引起了擁有百年生產史的歐盟同行的密切關注,一場“惡戰”也悄然逼近。
2005年8月,馬鈴薯淀粉年度生產期剛開始,歐洲馬鈴薯淀粉企業就幾乎步調一致地采取補貼和傾銷的不公平貿易方式,大量低價進入我國市場。
當年10月,歐盟出口我國的馬鈴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價,到岸價從550美元/噸猛降到了360美元/噸,最低時每噸折合人民幣僅2800元,而數量猛增到7萬多噸,比上年增加了3倍。這種低于成本的極不正當價格,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馬鈴薯淀粉市場的秩序,一時間各地加工企業產品銷售停滯,庫存大量積壓,價格大幅下跌,生產經營出現嚴重虧損,廣大馬鈴薯種植農戶利益也受到極大損害,整個產業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他們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通過這種不正當的傾銷手段,來打壓直至擠垮我國剛剛興起基礎還很薄弱的馬鈴薯淀粉加工產業。”周慶峰介紹說。
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很快發現,他們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打價格戰,每噸要虧損1000多元,硬挺著不賣則產品大量積壓,客戶流失。
“下定決心是個痛苦的過程。”周慶峰說。
歐洲馬鈴薯淀粉加工業已有百年歷史,是全球淀粉業集中生產、經銷的大本營,年生產、交易量均占全球75%以上,并且企業熟悉國際貿易法律和訴訟業務。而我國產業基礎薄弱,企業大多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基本上沒有國際訴訟經歷。許多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都和國外企業有資金或技術上的合作,真到了對簿公堂這一步,那些國外企業肯定會不高興甚至會翻臉撕毀協議。
但是,作為全國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的龍頭老大,周慶峰思忖再三,毅然挑起了對歐盟馬鈴薯淀粉反傾銷調查的大旗。2005年10月,國內馬鈴薯淀粉行業17家主要生產企業一起開會商議對策,最終痛下決心,共同抵制歐盟的傾銷行為,并正式向商務部提出調查申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