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已持續的寒冬期,中國經濟有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統計數據備受海內外高度關注。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保持了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經濟中馬力最強勁的一臺發動機。不過,畢竟全球經濟現在仍處于不確定之中,而前期啟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發揮出效力。面對已經持續的寒冬期,中國經濟有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呢?來聽聽專家的觀點。
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調查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3.5%,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12月份以來已連續5個月回升,無獨有偶,里昂證券(CLSA)中國PMI指數,在4月份也大幅回升至50.1,采購經理人指數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指數高于50%時,則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是經濟蕭條的前奏。
這兩家機構公布的4月最新PMI數據是否反映市場基本面向好的方面發展呢?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有好的動向吧,因為這個指數它是可能是抽樣的調查幾百個企業的情況,這些企業的回答情況,表明了一種企業的行為,或者企業的一種狀況,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袁鋼明認為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取樣面很窄小,市場是否回暖,還是看統計局所公布的全面的數據,由于在原材料、鋼鐵、有色金屬等下降幅度比較大,需求還是處在減弱的方向,袁鋼明認為將會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
袁鋼明:“通縮壓力非常大,因為通縮至少有兩個方面,一通縮它表明了現在的需求比較弱;第二它表明了整個經濟還比較弱,也在下滑,所以我們現在希望經濟能夠上升,需求能夠上升,那么現在我們的貨幣貸款增長速度很高,但是還沒有馬上體現給需求,也沒有體現給經濟回升。”
溫家寶總理5月8日在福建考察時也表示,應對金融危機遠不止四萬億投資計劃, 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其他刺激政策等不斷出臺,這些政策的出臺是否讓中國經濟復蘇,袁鋼明認為要真正拉動經濟增長應該是我們經濟的整體。
袁鋼明:“實際上這些大的項目只是一個局部,更多的真正起作用的應該是我們經濟的整體,大中小企業,工業、服務業、農業都應該有,那么現在我們只是看到了快出拳、出重拳的是大投資項目和一些大規模的貸款,這些見效很慢,就很遠,還遠著,除了大項目措施的那些,那些很多很多的那種鼓勵消費的措施,他們效果非常好,用錢少,而且見效快。而且如果下一步繼續在這方面加大力度,而且擴大范圍,它的效果還會更好。”
那么對于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走勢如何呢?經濟學家也是有不同的看法。
袁鋼明:“現在只能說有一點好的變化,但是也有不太好的變化,因為整體上我們的就業,我們的消費,我們的其他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好轉,所以如果它變成生產和投資的下滑,變成消費的下滑的話,那就情況就更加嚴重,這要提前要考慮到。”
李稻葵:“到目前為止,中國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下滑的格局已經基本上結束,中國經濟可以講已經進入了一個增長速度上升的通道,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增長速度在上升今年年底中國經濟的規模會超過日本,因為我們跟日本經濟的差距,大概是13%左右,中國經濟8%以上增長,這點我一點不懷疑。”
半小時觀察:信心決定未來
也許,一個月的經濟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但在眼下這個敏感的時期,外有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內有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動力,每個數據的一小步細微變化都可能預示著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大步。
在新的經濟數據中,尤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4月份的消費狀況。4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4.8%,1至4月份累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8741.2億元,同比增長15%。雖然,CPI和PPI的持續走低帶來一定的隱憂,但消費額同步放大,說明老百姓對未來經濟預期還抱有很大的信心。而這種信心和消費欲望正是當前各國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
如果我們再細加分析,就會發現消費支出增長最為強勁的是內地二三線城市,并非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傳統的經濟發達地區。這說明擴大內需保增長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取向,已經開始發力,中國經濟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板塊格局正在發生漂移。跟隨消費數據的這種變化,最近很多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也紛紛采取行動,大舉進入中西部地區,爭奪內地市場的消費能力,以抵消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銷售增長疲軟的不利影響。
雖然,我們無法預期經濟重心這樣的轉移會在多大規模上展開,但我們相信,居民消費的提升和內地市場的開發都推動著中國經濟朝著持續發展的方向更近了一步,希望這一步能夠越邁越大。
(主編:盧小波 記者:顧平、劉瑩、熊曼琳、張自顯、李萍萍 攝像:張小明、沈焱、李慧、樊建恩、劉勛、陳艷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