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進程遠遠滯后于貿易進程
中國經濟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體規模已位列世界第四。與之相應, 人民幣國際化的貿易進程已現雛形。其一,中國已經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等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總額6500 億人民幣、期限3 年的雙邊本幣互換;其二,中國開始加快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試點工作。2009年4月8日,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個城市試點人民幣貿易結算。
但與貿易進程相比,金融進程顯然滯后,中國貿易大國與金融小國的矛盾,一個癥結在于中國是貨幣小國。在國際貸款市場、國際債券市場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使用人民幣計價的數量,微乎其微,人民幣在這三個核心部分的國際化指數近乎于零。
中國在全球金融資源配置上沒有發言權,何來定價權。一方面,金融市場落后,相對于國際競爭中資產定價權爭奪的現狀,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的整體規模明顯偏小,結構失衡問題仍較為突出,品種結構簡單,品種創新相對不足。中國企業對進口原材料的依存度逐年提高,被人牽著鼻子走,已招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人民幣衍生產品定價權有旁落的風險。發達國家還在搶奪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期望掌握中國的資產價格主導權。近幾年,國際市場中關于中國金融產品的期貨品種不斷增加,僅2006年8月至今,境外金融機構就先后創設4項中國金融衍生產品。一旦境外交易所獲得交易者的認同,中國將很難重新奪回價格主導權,國內衍生品市場只能淪為境外的“影子市場”。
四、盡早構建與貨幣主導權相適應的金融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國家戰略。盡管這是一項長期、漸進的工程,但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形成有利于國家財富保值的“貨幣主導權”,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去努力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市場,以逐步進行量變到質變的積累。
如何把衍生產品新品種的開發更好地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相融合,在推進品種創新的同時加強市場風險管理、不斷提高市場效率,應對國際定價權爭奪現狀,成為當前金融市場發展的最迫切問題。
一方面,應完善商品期貨交易品種。要想將來在國際資源定價方面起到與國民經濟對等的作用,中國必須加快期貨市場發展的進程。以鋼鐵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材生產和消費和貿易大國。2008年中國鋼材產量5億噸,已超過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2009年2 月19 日,鋼材期貨上馬,通過改變目前的鋼材定價機制,形成權威的市場價格信號,為國際鐵礦石定價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下階段,在完善相關法規和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應盡快改革期貨品種上市機制,放開對上市品種的限制,逐步允許交易所根據市場發展和產業需要自行決定上市新品種。
另一方面,中國衍生品市場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并不一定遵循 “農產品-生產資料-金融資產-期權交易”的順序發展,而應加快外匯期貨市場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搭建廣闊的交易平臺。
中國外匯期貨產品應采取分層次的漸進式路徑。由于中國資本項目管制還沒放開,貨幣還不能自由流動,可以選擇條件較成熟的城市開辦外匯期貨試點。就交易品種來說,幣種間匯率的一定程度波動是上市該種外匯期貨的基本條件。目前中國實行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其中美元的權重依然很大,而目前設在上海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交易的品種主要限于美元、日元和港幣,而美元與港幣亦為釘住,因此,外匯期貨發展順序可分三步走:第一,以美元為計價貨幣首推美元對日元的期貨交易。第二,在積累一定的經驗后,隨著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進一步發展外幣與人民幣的期貨交易,隨著人民幣與日元、歐元交易的增加,可開展人民幣兌日元、歐元的期貨。第三,當資本項目開放以及匯率真實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實現浮動匯率制之后,再推出人民幣兌美元期貨。(作者史晨昱系經濟學博士,中國工商銀行投行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