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太陽能產品在中國是墻內開花墻外香?這中間到底存在著哪些障礙?
太陽能產品在中國,可以說是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盡管我們成為了世界頭號太陽能產品生產大國,但內需市場并沒有真正啟動,已經形成的電池產能中,只有大約二十分之一用于國內市場,絕大多數產品都向德、美、日等發達國家出口。為什么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中國卻打不開市場?這中間到底存在著哪些障礙?我們再來聽聽企業的苦衷。
這是一家生產太陽能路燈和信號燈的企業,車間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信號燈,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價格太高,很多用戶都不愿意一次性拿出一大筆錢購買產品,所以市場的銷量一直不理想,大批工人閑置。
保定維特瑞交通設施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士元:“最發愁的事就是咱們這么好的產品賣不出去,賣出去的產品收不回錢來。”
王士元說,每次與客戶洽談時,他們都不厭其煩地解釋太陽能是一次性投資的產品,長期效益非常客觀。但是很多用戶還是由于價格的原因而拒絕購買太陽能產品。
王士元:“我們的設計產能是1.2個億以上,但是現在,因為市場的原因,我們只能滿足于50%的產量,就是遠遠達不到,遠遠達不到設計的產能,這么說,我們有一半的工人我們都在白白地養著。”
那么太陽能產品究竟貴在哪里了呢?采訪時記者了解到,任何一種太陽能產品都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其中包括硅料---硅錠---硅片---電池---組件,以及應用系統組成,其中最昂貴的要數最基本的原材料---硅料。一直以來,硅料完全依靠進口,國際市場上,硅料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從而導致了太陽能產品整體價格上漲。
英利集團銷售公司應用系統設計部經理趙建平:“最貴的成本比較高的,就是里面那個電池片,就是電池片,因為它是需要硅材來制作,硅材料,因為當時我們在做這個的時候,硅料價格應該是在不到450美金一公斤。”
這是一個普通的十字路口,共有四組信號燈,太陽能的信號燈的制造同樣需要硅料,所以,它的價格也要高于普通的信號燈。
王士元:“單純從價格來講,安裝太陽能和不安裝太陽能價錢能差15%到18%之間,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咱們產量沒有上去,像這些東西,都是咱們自個開的模具,到現在我們模具費花了有幾百萬,但是如果算一筆細賬,我們有一些產品,我們可以說是賠著錢賣,為什么呢,因為一些模具費還沒有收回來。”
在采訪時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數字,太陽能作為新興能源除了綠色、環保之外,另一個特點就是使用周期長,使用壽命達25年以上。僅以市政路燈耗電計算,一公里的路燈每年支出電費1.2萬元,維護費1萬元左右,而使用太陽能路燈之后,盡管一次性投入高出普通路燈,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筆賬還是劃算的。
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孫金博:“一次性投入燈桿和燈頭,配套和電池,確實是一次性投入高了20%左右,但是它的電費沒有了,每年這一萬二電費沒有了,它的維護費比傳統的路燈也下降了40%左右,這兩個比較起來來看,也就說,如果我們一次性投入20%,在五年之內就能互相抵消。”
那中國的企業如何打開中國的市場?
高高在上的價格和觀念上的差距,使得太陽能產業在國內剃頭挑子一頭熱,一方面投資和產能迅速擴張,另一方面,市場形不成規模,只能嚴重依賴海外出口。我們發展新能源不是為了國家形象,更不是為了再一次扮演世界工廠,那么,中國的企業怎么打開中國的市場呢?來看看一家太陽能企業的曲折經歷。
英利集團是一家太陽能的生產企業,2003年建成投產。建設初期,英利集團同樣遭受到了市場上的寒冬,同樣由于價格和人們的認知度問題,生產出來的太陽能產品就是沒有銷路。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苗連生:“人們對太陽能認知度不是特別地好。”
苗連生,英利集團董事長,他告訴記者, 2004年,當國內的認知度還局限于一些小型民用太陽能產品時,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目光鎖定在大型光伏電站上。所以當時包括英利集團在內的很多國內太陽能生產企業,都采用了這樣的銷售模式,進軍國外,將企業90%以上的銷售移居海外。
苗連生:“歐美日和我們當時引進的設備都在一個水平線上,關鍵看誰到現在,就是這么多年,誰的技術創新,還有成本控制,還有工藝流程,儲備的技術怎么樣。”
就這樣,英利集團也開始了海外市場大練兵,從2004年開始,英利集團在德國、西班牙等國參與建成了多項兆瓦級的大規模光伏并網系統項目的建設,并在葡萄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并網電站。
苗連生:“現在歐洲這幾個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了,它發電主要有兩個理念,第一個就是利用廢氣的荒山和沙漠來做大型的并網,還有一個就是充分地利用老百姓,利用自己的空間,就是屋頂,充分地安上這個(太陽能),因為他們的房屋結構平房比較多,屋頂也比較大,白天發電自己使用,用不完可以上到電網,賣到電網里面。”
苗連生說,英利集團在海外市場很賺了一筆,2004年企業建成的第二年,實現銷售收入1.24億元,利潤1000萬元,從2005年開始,利潤逐年大幅度攀升,到去年年底,利潤高達13.5億元。
苗連生:“也體現出來中國產品在那(國外)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力,還有一個認知度,到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很優秀的品牌。”
在賺取第一桶金后,2008年,英利開始了國內太陽能產業的發展,然而打開國內市場并不那么簡單,頭號難題就是太陽能發電無法并入國家電網。
“現在確實大部分基本上銷售到國外,國內還在等待政策的快速出臺。”
目前國家市政電網每度電上網電價平均只有3毛多錢,而太陽能目前每度電則高達5元錢左右。目前,英利集團正在完善全球第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力求降低太陽能的生產成本,日前,他們又打出了一元錢一度電的承諾,但是太陽能何時可以并網發電目前尚不明朗。
保定市委書記宋太平:“為什么現在90%要出口,因為國外它有政策扶持,它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政策扶持的一個重點,所以它的企業是有利潤的,它可以加快發展步伐,我們的企業如果離開國家政策的扶持,靠自身經營,負擔不起,不可能發展。”
盡管并網還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保定市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全力打造以太陽能光伏發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為產業的中國電谷。
宋太平:“我們的政策,就一個市而言,在上交稅金,土地價格,企業的外部環境能夠做到的方面進行扶持,如果根本解決問題,還要靠國家政策來扶持,就是太陽能的發電,企業發電,能夠被國家電網所接受,把出口搞順暢。”
與此同時,為加快太陽能廣電技術在城鄉建筑領域的應用,國家財政部在今年3月已經出臺了財政補助資金政策,補助標準為20元/瓦。太陽能作為可持續、無污染的清潔能源,從開始的民用小產品到今天的大型太陽能電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宋太平:“我們最希望的是,我們的產品一方面出口,同時在國內能夠得到推廣和應用,這樣一方面可以拉動我們生產產能的提高,同時也促進我們國家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