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鎮居民儲蓄增幅差異不大
從農村分層次居民戶儲蓄增長情況看,其儲蓄增幅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呈現逐步提高,這與大家日常的感覺完全一致。但城鎮居民分層次居民戶儲蓄增長情況卻呈現不同的格局,即不同層次居民戶的儲蓄增幅差異并不大,甚至高收入戶的儲蓄增幅是最低的。2003-2008年,城鎮居民平均儲蓄增幅為19.57%,分收入水平增幅分別為:低收入戶22.61%、中低收入戶20.31%、中等收入戶20.25%、中高收入戶20.60%、高收入戶18.6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來,城鎮居民的非消費性支出增幅大大高于消費性支出增幅,而非消費性支出主要包括購房支出、社會保障支出等。即由于近些年購房成本大大上升,非高收入戶受此影響相應縮減了消費支出。
啟動消費需轉換經濟增長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激活消費、擴大內需,讓消費成為比投資更為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應該針對消費現狀及背后蘊涵的結構特征,分短期和中長期制定針對性政策。鑒于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這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1、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高儲蓄率為中國經濟30年來高增長提供了強力保障,然而,中國的高儲蓄率為生產能力的快速擴張提供了資金,卻沒能為這種快速擴張創造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重積累輕消費的經濟發展思路,歷來具有壓低消費,進行強制國民儲蓄來實現實物資產積累的傾向。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基礎工業、重工業和建筑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成為支撐儲蓄率不斷上升以及儲蓄結構失衡的自加強機制。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的,與其說是高儲蓄催生了高投資和高增長,不如說高投資增長模式需要高儲蓄來維持。這就是說,儲蓄率逐步提升,是經濟增長模式裹挾下的被動選擇。因此,要想改變這種模式,從根本上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勢在必行。
2、完善社會保障、加大公共性財政支出
在當前階段,由于文化和習慣因素所導致的高儲蓄率并不是政策關注的重點,改革國內的體制才是降低儲蓄率的根本出路。如果要降低儲蓄率,就必須要完善社會保障體制,降低居民所面臨的各類收入風險。社會保障的完善和政府在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加相當于用政府的消費替代了家庭儲蓄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儲蓄,擴大居民消費。
以完善社會保障與促進農村消費為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刺激消費潛力巨大。根據《數字商業時代》、《中國經營報》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共同發起的調查結果,如果政府為農民建立了完善的醫療與養老保險,人們沒有了治病與養老的后顧之憂,36%的農民愿意增加5000元以內的消費支出,54%的農民愿意增加2000元以內的消費支出。而國家統計局曾進行過測算:農村人口每增長1元消費支出,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2元的消費需求。以調查結果為基礎,以每戶家庭四口人計算,假設平均每戶家庭愿意增加3000元的消費支出,則每個人增長750元消費支出,全國7.2億農村人口將增加5400億消費支出,對整個國民經濟將帶來1萬億元以上的消費需求。可見,農村人口消費潛力十分引人注目,這個潛力的釋放,將對我國新階段擴大內需戰略產生決定性影響。
3、改變發展理念,真正回歸“民本經濟”
8月2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報告中表示,中國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8月22日,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指出,在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后,我國的福利政策的補課任務非常重,未來3年將是我國福利制度的突變期,要建立起與中等發展水平較為適應的福利體系建設,加總起來大體上應該新增1萬億元。兩則新聞中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領域改革的強調,顯示出了政府在財富分配改革上的強烈動向。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還是彌補民生欠賬,加快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福利體系問題,其實都源自一個出發點,那就是保障和增進人民的幸福。這不僅是一個財富分配問題,更事關一個國家發展的價值指向和根本目標問題。這樣,就需要在觀念以及政策上做出調整,淡化GDP增速及相關指標(如工業生產、當地經濟實物方面的變化等)在考核地方官員的重要性,將就業和環保作為比GDP和財政收入更重要的衡量標準。通過提高資源和環境保護費用來調整要素的相對價格,減少對工業企業的能源價格補貼。擴大并提高國有企業分紅的范圍和比例,增加對居民部門的再分配等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