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貿易爭端將進入多發期
盡管兩國貿易緊張氣氛日益升溫,但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貿易專家均認為,中美之間不可能發生貿易戰。
“中美兩國經濟關系太密切了,不可能打貿易戰。”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教授說,中美兩國互為雙方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可能很快將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且中國在美國擁有8000多億美元的投資。
李偉認為,中國政府對進口自美國的產品采取反制措施,是對國內企業要求維護合理貿易權利的一種正常回應。盡管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依賴度,遠高于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依賴,但中國政府需要表達非常明確的觀點:不要因此就認為中方會忍受濫用貿易保護措施。
“美方也不可能無視中方的訴求,畢竟中國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李偉亦認為,對于已經發展了30年的成熟的雙邊貿易來說,中美不太可能打貿易戰。兩國之間還有包括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委會在內的一系列對話協調機制,能保證隨時溝通協調,局面不致于失控。
他表示,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貿易戰”并非一個規范術語,只是個形容詞,通常指貿易限制措施涉及絕對金額較大,占雙邊貿易總額的1%以上。
“奧巴馬的經濟內閣,包括羅伯特•霍馬茨在內,多數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不會在貿易保護的道路上走得太遠。”林桂軍說。
不過,貿易專家們對中美貿易環境未來能有多大改善,也不抱樂觀態度。
在趙忠秀看來,中美貿易沖突,實際是美國國內勞資矛盾的外化。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美國擁有大量剩余資本,但勞動力成本也隨之迅速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制造業資本必然尋求向外擴張,配置到中國這樣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美國國內就業機會也隨之流失。比如“輪胎特保案”中,近六成的中國輸美輪胎,實際是美國獨資或合資企業在中國所生產的。
“美國資本和勞工的利益不一致,這是個兩難的矛盾,難以解決。全球金融危機凸顯了這個矛盾,中國成了替罪羊。”趙忠秀說。事實上,長期以來,美國企業外包服務減少國內就業機會,一直在美國國內頗受關注。
在他看來,美國回歸傳統制造業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新能源等綠色經濟方面又缺乏足夠的主導權,眼下還處于布局階段,需要一個過程,這就導致失去就業機會的傳統制造業工人只能進入低端服務業。而中國方面,盡管強調調整經濟結構,但對出口的依賴有其強烈慣性,一時“船大難掉頭”。
趙忠秀表示,兩國這種基于貿易結構的矛盾和沖突,短時間難以改變。“這就決定了,未來幾年,兩國還需不斷磨合,貿易摩擦也會相應多一些。”
“奧巴馬總統訪華,對改善兩國貿易條件恐怕也不會起太大作用。”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龔炯博士說。事實上,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奧巴馬已多次在國際會議場合會晤中國領導人,雙方應在包括抵制貿易保護主義這樣的問題上取得了一致。
“我們應該避免保護主義,避免進出口限制。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合作。”羅伯特•霍馬茨在演講中說,“雖然遇到貿易糾紛之時會動用WTO的規則,但我們之間有很好的合作機制,還有非常融洽的雙邊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們把中國看作我們的合作伙伴,一個可以與之處理所有問題的合作伙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