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做到壟斷的地位”
因為龐大的銷量,所以我們的銷售方式是每個月現款不退貨。所以說,資金上從來都沒有面臨過壓力。
理財周報:當初怎么考慮到,從文化圈跨界從事商業,自己開公司?
郭敬明:大概因為從小是理科生,所以對于經濟、金融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剛開始,我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作者,漸漸成名后,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和話語權。
在和出版社的溝通中,很多的出版環節我都可以參與和表達自己的意見。從最開始的“想要什么樣的封面”,“想要什么樣的排版”,“用什么樣的紙張”到后期的市場定位,甚至這本書的成本是多少,怎么去印刷,這些都參與得越來越多。當自己有了一定的積累和了解后,就發覺這些東西自己都可以來做。2004年的時候,正好身邊有幾個朋友志同道合,就先嘗試做了一個小的工作室。
理財周報:名字叫“島”對吧?
郭敬明:對。然后在那兩年多的時間里,就用來積累各種經驗,包括遇到各種困難。
理財周報:當時投了多少錢進去?
郭敬明:我們那個時候不用投錢,因為還是和出版社合作的。
理財周報:盈利方面呢?
郭敬明:一直都挺好的,但是不能跟現在比了。那個時候“島”系列是兩個月一本,還是簡單地向作者拿版稅,和出版社合作,我們負責找作者,策劃和排版,停留在比較簡單的層面。
理財周報:然后是怎樣的機緣巧合,從工作室轉型做公司?
郭敬明:經過兩年的積累,2006年的時候覺得,各方面時機都挺好的,決定自己做一家公司。
那時候,我正好開始進入自己人生的新的階段,從春風文藝出版社跳出來,和長江開始合作,我希望跟出版社有更多的合作,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合作。在這樣的前提下,涉足了這個領域。公司成立運作到現在是三年多的時間,也是在不斷的發展。
理財周報:出版行業被公認是個燒錢的行業,有沒有經歷過比較艱難的階段?
郭敬明:我們并不燒錢,我們經營的都是非常盈利的項目。《最小說》從誕生的第一個月就有了20多萬、接近30萬的銷量,之后就一路發展,從30萬到40萬,到50萬……
理財周報:現在銷量是多少?
郭敬明:每個月兩本,每本平均50萬,接近一個月100萬的銷量。
因為龐大的銷量,所以我們的銷售方式是每個月現款不退貨。所以說,資金上從來都沒有面臨過壓力。
理財周報:對于《最小說》,有沒有中長期的規劃。
郭敬明:我們今年的刊態是上下半月刊兩本,每本50萬,加起來是100萬的數量。然后明年做了一個計劃,每個月只做一本,把現在兩本的精華都濃縮到一本上。其實在商業價值上是犧牲了一部分的利潤的。
理財周報:價格怎么定?是怎么考慮的?
郭敬明:明年一本只賣15塊。我們明年有個口號,要打造“中國青春文藝的閱讀旗艦”,最后追求的目標就是,青春讀物你只要看這一本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看其他的東西。我們希望用所有精華的賣點,集中到一本刊物上,讓它占領更大的市場,接近做到壟斷的地位。
理財周報:現在《最小說》在青春文學刊物的市場占有率是多少?
郭敬明:我們現在的占有率是60%-70%,但是希望將來占到80%,90%。把價格壓低一點,讓平臺更寬廣一點,產生的影響力也更大一點。
理財周報:除了在做《最小說》這本雜志,你們公司還涉足什么其他方面?
郭敬明:現在在涉足漫畫領域了。《最漫畫》現在還是增刊,明年就會做成真正具備雜志形態的東西,但還是隨《最小說》附送,我們準備再培養一年這個市場,然后才把它獨立成單獨的刊物出來。
另外,作家經紀是我們這邊比較重要的環節,我們現在公司簽約大概40個作家,出版他們的圖書也是我們在制作雜志之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理財周報:方不方便透露公司這幾年的盈利狀況?
郭敬明:你看我的收入大概就知道公司的情況了。公司還是挺不錯的,公司的盈利占了我的大部分收入。
理財周報:公司的規劃經營,是由你來主導,還是有專門的經營團隊來主導?
郭敬明:是我在做構想,他們來幫我實現。我來做概念,我來提各種執行的方案。因為我始終是在做上游,去把計劃變成現實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努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