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調結構作為明年的重心,而正在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低碳博弈正在各國之間如火如荼地展開。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表示,除了在產業層面上的主導權,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爭取主動權更是刻不容緩。更有人士表示,碳金融主導權是低碳博弈的最終目標。
盡管如此,本報記者昨日就此致電多位知名商業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及金融市場分析員,獲得的回答卻多數為:對該領域并無研究。而反觀,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對于低碳金融的準備亦明顯然非常不足。
盡管如此,發達國家“碳金融”市場卻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壯大,據世界銀行報告,2006年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交易額已達到300多億美元。
低碳金融來了,我們拿什么應對?
“碳金融”興起
盡管對于多數人來說,“碳金融”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然而這并不妨礙它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
所謂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議定書》而興起的低碳經濟投融資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
“碳金融”的興起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以及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
由于各國所面臨的減排成本有明顯差異———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高5倍到20倍,這使得發達國家無法單靠自身減排能力滿足該協定書所設定的目標。《京都議定書》因此規定,允許有減排責任的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購買減排指標,以完成自己的責任。由于發達國家產生一噸碳減排的費用比發展中國家要高出許多,發達國家樂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溫室氣體排放份額。目前這種排放指標的交易,通常通過發達國家有減排責任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有利于后者可持續發展的減排項目,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抵消發達國家自身的部分排放。這推動了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形成。
根據挪威的點碳咨詢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歐洲市場上的碳額度價格由2004年12月的每噸8.47歐元上漲至2007年12月的22.86歐元。交易量也一直呈上升趨勢:2006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量為6.84億噸二氧化碳,超過2005年同期的5倍;2006年上半年的碳交易額度約為15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2005年的全年碳交易額。以國際價格計算,預計2008年-2012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巨大商機
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碳交易市場為中國帶來巨大商機。據世界銀行測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預計為每年7億至13億噸,由此形成一個年交易額高達140億-650億美元的國際溫室氣體貿易市場。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是最大的減排市場提供者之一,未來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過2億噸。
“由于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于項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國,‘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動。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活動,中國的‘碳金融’市場潛力更加巨大。”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表示。
其認為,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能源結構的調整,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在100美元/噸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國進行CDM活動,減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噸碳。這種巨大的減排成本差異,促使發達國家的企業積極進入我國尋找合作項目。
“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擔減排義務,在我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議定書》中的CDM機制轉變成有價商品,向發達國家出售。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減少10%。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通過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努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必將有大批項目可被開發為CDM項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提供的CO2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