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國際汽車巨頭開始拋售旗下資產,讓渴求技術的中國汽車企業獲得一個走出國門的良機。但是,海外并購往往工程巨大,程序十分復雜,是對收購方決心,耐心和細心的嚴苛考驗。
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為企業海外并購開設了專場論壇“海外并購:現實與目標的差距”,與會代表充分討論了境外并購的復雜性。參與此次論壇的部分企業家和專家認為,中國汽車企業在產能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亟需提升自我品牌質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施“走出去”戰略,爭取世界市場,縮小與國際汽車品牌差距。
產能擴張競爭升級導致結構性過剩
2009年,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國。汽車產業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全球幾乎所有的整車企業都已進入中國,中國汽車企業實際上在家門口已經遭遇國際競爭。
2009年,中國車市的逆市井噴,使國內眾多車企在市場驅動下開始了產能擴軍競賽,并逐漸進入白熱化狀態。梳理2009年銷量翻番的車企,沒有一家合資品牌,全部都是國內自主品牌,包括比亞迪、奇瑞、上海汽車自主品牌、福田汽車、江淮汽車、力帆汽車、長安汽車等等。
其中,絕大部分汽車廠家都在醞釀著產能擴張的計劃,或者早已付諸實施。公開的數據顯示,國內14家主要汽車公司2010年產能接近1800萬輛,而這14家汽車公司2010年汽車銷量預計為1300萬輛左右,產能閑置率將接近30%。在產量上,比亞迪2009年增長156%,吉利增長70%,而奇瑞增幅也達到106%。作為自主品牌的代表,上述三家企業均擠入乘用車企銷售前十強。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產能結構性過剩確成為不爭的事實。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丁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去年全國乘用車銷量增加了近300萬輛,其中200萬輛是正常增長,100萬輛是刺激因素。中國汽車消費潛力巨大,各類型企業之間是開放性競爭。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產能過剩始終是存在的。
在產能與需求難以匹配、產能結構性過剩的現實與擴大產能的市場預期形成沖突的情況下,部分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開始將眼光放在對整個世界汽車市場這一“大蛋糕”的爭奪與分享中,試圖通過“走出去”戰略,實施海外并購提升品牌內在品質。
加速海外并購:中國汽車企業尋找做強做大捷徑
從上汽收購雙龍,到南汽收購羅孚,再到北汽收購薩博,及至吉利收購沃爾沃,中國汽車企業海外并購行動不斷升級,收購品牌價值越來越大。
博鰲亞洲論壇專家分析認為,中國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海外資產,能實現快速擴大銷量規模,從而縮小與世界級汽車集團的差距;降低進入海外市場的門檻和難度,同時利用被并購對象已建立的海外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獲得更多海外市場份額;獲得知名度更高的品牌,更先進的技術。
因此對中國汽車企業而言,跨過“百萬輛”銷售關口后,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都將進一步提升。積極進行海外并購有利于提高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的檔次,在國際競爭中提升本國汽車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最終實現在全球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吉利集團宣布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迎娶”沃爾沃轎車公司,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吉利收購沃爾沃可能會代表我國制造業的一種趨勢。他說:“中國制造業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需要國際品牌,需要利用品牌來擴大自己世界市場的份額,而打造品牌過程中有很多方法,其中直接購買品牌是通行的國際做法,吉利作為中國自主制造品牌,能夠收購沃爾沃,是非常高興的事情,也說明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敢于發揮自己優勢,具有敢于走出去的一種底氣,我給予支持和鼓勵!”
當然,收購是具體的商業行為,龍永圖也表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要有冒險精神,敢于“吃螃蟹”,雖然有競爭就有失敗,但是不參加國際比賽,永遠也進步不了,企業和民眾都應該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競爭。吉利收購若能取得最終勝利,可以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大膽“走出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