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轉變,被稱為“劉易斯拐點”。在此拐點到來前,勞動力無限供給,存在“人口紅利”。
數據表示,2005年到2009年中國工人數量一直略微超過職位數;而這個情況在2010年出現逆轉。現在工作機會多過工人總數。
富余勞動力的減少最先讓沿海企業感受到了。“民工荒”讓企業經常抱怨找不到農民工;與此同時,農民工也抱怨企業給出的薪水過低。
薪金水平一部分反映了中國工資水平的提高,而更大部分地反映了“80后”、“90后”的中國農民工是區別于“70后”的。
國際企業是否撤退
中國工人漲工資牽動著全世界龐大的產業和利益鏈條。有專家指出,由于人力成本是企業成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工廠”加薪潮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實力不濟的企業可能將遭淘汰,全球將引發消費品價格提高。根據分析師預估,按富士康深圳廠區約45萬人計算,如果薪資由900元大幅調升至2000元,每個月約增加5億元成本,等于額外吃掉1/3的獲利。外資企業會不會因為中國勞動力告別廉價時代而撤退,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呢?
美聯社預計,可能會有數以千計的公司不得不把業務搬到越南等低人力成本國家。印度媒體也表示,中國的工資上調可能對印度有利。在中國沿海地區設廠的外資正考慮向印度等地搬遷生產能力。
不過,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外資看重中國的幾點因素并未改變。首先,63%的外資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其次,中國相關產業配套比較完善,比如筆記本電腦涉及的上下游產業,在中國都能找到很好的支持渠道。最后,中國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市場。目前每年,中國有600萬的大學畢業生,此外還有大量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
經濟轉型必經之路
針對這輪中國企業加薪潮,全球發出更多的是贊同的聲音,認為中國農民工若有更多工資進賬,將會帶動中國的消費能力,從而有助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許多專家認為,給工人口袋中放入更多錢,將會促使他們盡快轉變成消費者,也加快中國向進口市場邁進。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嚴瑾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它將開始推動消費開支。”
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如何從以投資、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結構轉向以消費為主的結構?如何讓老百姓敢于消費、樂于消費?那就是老百姓兜里有富余的錢,提高國民收入,增加工資是硬道理。
任何一個發達國家不可能永遠依靠制造業發展。美國、日本都曾經完成了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制造業的優勢很可能會被其他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國家所取代,但產業升級、經濟結構合理化則將成為必然的路徑。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外國媒體的贊同。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是一個分水嶺。漲薪潮注定要改變這個國家的經濟。” 瑞士《視野報》報道,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較高的工資對中國也是重要的,這可以推動國內消費,使中國經濟減少對出口的依賴。特約撰稿 李薇
富士康事件深度思考·關懷
日本企業將心理列入常規體檢
富士康連環跳余悸仍在,企業關懷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除了加薪,如何更好地保護員工的生命和利益,其他國家的辦法值得借鑒。
日本堪稱自殺大國。“平均每天都有90人選擇自我終結,這就是日本的現實。”新出版的《日經Business》這樣評述。日本企業為解決員工自殺問題,將心理健康檢查列入常規體檢項目。
抑郁癥是主要原因
“對不起,死在前面了。”2009年春天,36歲的藤堂誠二在電話中和妻子講完這句話,便縱身從就職公司的樓頂跳下。激烈的競爭、無休止的加班以及日漸淡薄的同事關系,還有因工作環境轉變而帶來的壓力,令藤堂在一年前開始出現抑郁癥病狀。
日本警察廳公布的自殺動機分析結果顯示,近一半的自殺者在生前都有“抑郁癥等健康問題”,抑郁癥成為導致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因為近年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去年因“失業”、“就職失敗”和“生活困苦”而自殺的人數,也分別比前一年增長了65.3%、39.9%和34.3%。“過于勞累的正式雇員以及沒有穩定工作的非正式員工,致使雇傭關系變得異常脆弱。”
國家為自殺立法
為遏制住不斷增加的自殺人口數,日本政府開始在“國家參與”上著力。2006年10月28日,《自殺對策基本法》開始實施,當中對于自殺預防的調查研究、醫療體制完備、地方公共團體與雇主責任、以及自殺者親屬關懷等都做了詳細規定。此外,內閣府還設置了“自殺綜合對策會議”這一特別機構,協調統籌厚生勞動省等各領域主管部門開展各項活動。
作為日本財政年度結算月的3月,是企業最容易申請破產及裁員的時期。2009年起,日本政府將每年的3月定為“自殺對策強化月”,并于今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推出了“爸爸,睡得好嗎?”的公益活動。利用一個月的時間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向民眾普及自殺預防知識,號召對于周圍有抑郁癥及自殺傾向的成年男性給予關照。
在本月,厚生勞動所設立在日本各地的“Hello work”公共職業安定所,則將集中一部分力量致力于為失業人口提供包括心理輔導在內的特別支援活動。
參與互動(0) | 【編輯:秦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