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世界經濟萌發嫩芽,抽枝生葉,逐漸進入更廣泛的復蘇狀態。但隨著時間推移,“后危機”時代顯現出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歐洲債務風險凸顯,金融市場動蕩難平。在各種表象之下,宏觀調控政策兩難、經濟內生動力不強、就業壓力長期持續等深層問題亟待求解,世界經濟的復蘇仍需悉心“呵護”。將于本周末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多倫多峰會也因而備受關注。
債務負擔“心腹大患”
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一項重要實踐,是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虧損向政府部門資產負債表轉移,以及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增長。不過,這些政策的負面影響正逐漸顯現,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共債務規模都在擴大,歐洲外圍國家的主權債務違約風險尤為突出。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目前二十國集團成員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已近8%。財政不穩健正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心腹大患”。
在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偏好趨同的環境中,一個國家的債務違約問題會明顯抬升風險溢價,造成短期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這對于依賴外部融資的經濟體構成明顯壓力。
難以“借新債還舊債”,就只能求助于財政緊縮。這一措施在短期會起作用,但中長期對經濟增長形成阻力,未必有利于債務問題的根本解決。正如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魯比尼所言,重債國將面臨一種“極端的政策困境”:不緊縮財政,國家信用不保,眼前危機難過;緊縮財政,經濟被釜底抽薪,長期增長動力不足。
希臘盡管經濟規模有限,但其主權債務危機已使全球風聲鶴唳。而在財政上同樣存在隱患的還包括西班牙、英國、日本、美國這樣規模越來越大的經濟體。盡管在這些國家是否會出現希臘式危機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但市場疑慮難消、高度敏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長期存在。
瑞銀集團的一份報告還談到,不少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整頓將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進行,這將對既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構成沖擊。民眾不滿情緒可能帶來政治和社會動蕩,進而影響整體經濟信心。
目前債務問題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但發展中經濟體在此方面的風險也值得高度關注。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指出,無論歐洲高收入國家的債務形勢如何發展,歐洲和中亞某些發展中國家都可能出現第二輪金融危機。許多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面臨嚴重融資缺口。
當然,具體評估各國債務風險還需從多角度考量。比如日本、意大利和比利時,其財政負擔集中在內債,主權信用受影響相對不大;而德國等國家,盡管對外負債不少,但對外投資規模更大,因此沒有凈負債。
對于美國而言,情況比較復雜,一方面其經濟形勢在發達國家中相對更好,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也帶來強大信用支持,另一方面其債務不論是絕對額還是相對比例都已很高,利率風險及其對私人融資市場的負面影響都不能忽視。
價格趨勢“撲朔迷離”
作為主要的顯性經濟指標,全球總體價格水平依然較為疲軟。這其中,風險資產價格經過危機低谷后的強勁反彈后,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上漲乏力之勢。
摩根士丹利涵蓋45個經濟體8500種股票價格的環球指數自4月份開始由升轉跌,兩個月內跌去15%。標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數也從5月份的高點明顯回落。
在經濟繁榮期,資產價格的回調有助于釋放風險,而在低迷后的復蘇期,這種趨勢則反映出投資信心的不足。美元指數年初以來趨于上行,黃金價格也持續在高位震蕩,這也說明全球資金的避險情緒正在回潮。
再從物價水平看,雖然復蘇漸強,但全球沒有出現明顯的物價上漲跡象。在發達經濟體,由于總需求難起,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等因素,通脹一直處于溫和狀態,美國最新的5月份消費和批發價格都出現下降,日本和歐洲部分實施嚴厲財政緊縮的國家甚至有通縮之虞。
作為通脹風險重點觀察區的新興經濟體,也沒有形成全面的通脹上行局面。瑞銀集團報告顯示,新興市場整體通脹率目前保持在接近4%的水平,核心消費價格曲線平緩,沒有出現2007年末顯著抬升的跡象。作為價格鏈條的終端,消費價格的這種平滑走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全球經濟仍然缺乏上升動力。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