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羊城晚報》日前報道,最近食品價格“漲”聲一片,陸續有市民來電詢問:“打工一族”的工資標準尤其是最低工資標準是否也應及時上調?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韓兆洲教授擺出鮮明觀點:“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幅度,應該高于CPI指數!”專家還提出,不僅是最低工資標準,只要是效益正常的企業,其工資增長也應不低于物價指數,這也必須成為一種“硬約束”。
從去年底開始的食用油漲價,到春節過后豬肉價格的一路飛漲,這幾天,連方便面也“順便”漲價;而另一邊,三大巨頭還在申請油價上調,五大集團也在申請電價上漲,近日《京華時報》又披露,部分中式快餐企業將于8月起提價。這個異常灼熱的夏天,此起彼伏的“漲價熱浪”讓人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掂量自己的錢袋,禁不住疑慮重重:我的工資沒漲,總體收入并沒有任何增長,但那么多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等必需品卻大幅漲價,我們該如何應對?
經濟觀察家、北京大學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近日在回答媒體提出的“經濟問題造成的壓力使得普通居民的焦慮增大,他們該如何應對?”問題時說:現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普通的居民沒有辦法。他們沒有富余的資金進行保值增值,而有錢的人有這種能力,他們可以把錢轉化成房產、地產等等形式。而一般的人儲蓄不多,也就是維持日常生活,這樣的群體,他們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非常微弱。
權威數據也表明,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3.2%,其中6月份更漲了4.4%。物價指數增長了,人們賴以維持生計的工資卻沒能“水漲船高”,注定是讓工薪階層忐忑不安的。前幾天,廣州就先后有兩家醫院的護工和清潔工,集體停工要求加薪。原因是,他們的月收入僅為廣州的最低工資標準780元/月,最近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頻頻漲價,這個工資水平“已很吃力”。
中國的工資水平低,這在世界上都是公認的,更何況,目前不少的底層勞動者拿的都是最低工資標準,這就使得他們的日子在物價頻漲面前更加“捉襟見肘”、焦慮不安。正如專家所言:物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就應成為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明確信號,兩者應直接掛鉤。并且,物價大幅波動時應縮短最低工資的調整周期,比如一年一調。
但在目前,工資增長與物價指數增長配套機制根本不夠健全,更缺乏“硬約束”的制度,其最終的結果便是工薪階層在“漲價熱浪”前不同程度地跌入民生困頓的“谷底”,如果任其擴大差距,一些問題會暴露無遺,社會矛盾也會不斷激化。相關職能部門應未雨綢繆,及時著手考慮相關的配套機制、手段,盡快實現工資增長與物價指數增長的“并駕齊驅”。(吳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