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 題:中國連續加息調控信貸穩定通漲預期
中新社記者 魏晞
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在年內第四次調整信貸利率。央行的新聞稿中明確表示,此次加息是為“合理調控貨幣信貸投放,穩定通貨膨脹預期”。
上調利率,抑制通貨膨脹,這本是經濟學中宏觀調控的不二法門,但在如今中國,這對數據的效果與初衷卻漸行漸遠:中國央行年內頻繁加息,七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卻仍然創下十年新高。
為何一般被視作“利刃”的加息工具,自去年至今中國連續施用五次仍未收獲明顯效果?今年的三月、五月、七月,中國央行三次加息,而與歷次加息相對應的CPI數據,卻是增幅不斷增大,至七月增幅已達百分之五點六。
即便是此前對央行加息頗為忌憚的滬深股市,如今也大有“混不吝”的意味:此前五次加息之后,股市開盤首日均不跌反升,一改過去逢加息必下跌的做派。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目前所存問題,并非央行一家以貨幣政策一項調控即可顯現效果,而是個需要通盤考慮的復雜“棋局”。這一輪消費價格上漲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不僅有成本推動、需求拉動的因素,更有結構性因素。但說到底,還是個“利益”問題。
“國家努力抑制投資沖動,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的需求卻不斷加大,政策出臺無異于‘左手和右手打架’,很難確定效果”,有業內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向好,各方都希望分享成長果實,投資沖動很難抑制”。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七月發布CPI數據時也曾指出,“錢多、利厚、門檻低”是投資加快的重要原因。由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整個社會資金比較寬松。部分行業利潤前景較好,激發了企業投資的動力。此外,部分行業準入門檻不高,部分資源產品的成本較低,也促進了一些企業的投資。因此,相對于中國目前高額的投資回報來說,即便不斷加息,借貸成本的增加也很難影響企業的借貸意愿。
更重要的是,巨額居民儲蓄如今大量進入資本市場。隨著理財觀念深入人心,炒股、基金等高回報投資手段逐漸普及,官方希望通過提高利率、降低利息稅使居民儲蓄回流、為投資降溫的想法也很難實現。
面對通貨膨脹預期增加、貿易順差不斷加大、投資熱情難以抑制、人民幣升值大背景等等復雜局面,中國如何動員各方之力,宏觀調控,確實需要大智慧、大考量。
實際上,對此局面,七月二十六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為今次再度祭出加息利器埋下了伏筆。會議強調,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努力緩解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把發展的積極性、充裕的資金、寶貴的資源更多引導到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上來。會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要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確定的政策逐項落到實處;對所有工作都要有部署、有責任、有檢查、有考核,增強政策的執行力和有效性。
看來,面對中國宏觀大局,中央早已考慮到位,只是如何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執行、貫徹一心的問題。此番加息再次釋放出了中央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強烈的信號,唯待各方群策群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