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4日電 據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 中文月刊》報道,幸福經濟學也許是所謂的“灰暗科學”(經濟學)中最熱門的領域,經濟學的金科玉律一直是:幸福與收入成簡單的正比關系。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光是財富并不一定給我們快樂,決定性的因素不是我們有多少錢,而是我們是否比鄰居更有錢。文章摘要如下:
幸福經濟學也許是我們所謂的“灰暗科學”(經濟學)中最熱門的領域。幸福的話題無處不在──在暢銷書榜上,在決策者的心里,在經濟學家的前沿和核心,但它依然難以理解。經濟學的金科玉律一直是:幸福與收入成簡單的正比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國家和民眾都在努力提高收入──錢給予我們選擇的能力,也是自由的指針。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光是財富并不一定給我們快樂。超過一定的收入上限,錢的增加并不會增加我們的快樂。決定性的因素不是我們有多少錢,而是我們是否比鄰居更有錢。今年 4 月的一則新聞說,2006 年,對沖基金的高管們的收入至少是 18.28 億元人民幣(2.4 億美元),對這些人來說,這些錢大概不會給他們任何更快樂的感覺,而只會使其他人感到更不快樂。
現在決策者正競相探究什么能使人感到快樂,以及他們應該如何予人快樂。不同的國家如不丹、澳大利亞、中國、泰國、英國等都提出了“快樂指數”,與GDP一同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指針。英國專門研究快樂的勞工經濟學家大衛•勃蘭契弗洛被任命為英國銀行的顧問,而在明年的選舉中,“快樂政治學”將會成為重要話題。內閣部長們正開始將貧窮、醫療保健和交通等問題與“國民福祉總量”掛鉤。
泰國已經有這樣的指數?偫硭乩手Z不僅要使泰國人更富有,而且要更快樂。統計學家開始將教育、家庭、工作和健康資料作為快樂的衡量指針,據稱,這些資料已寫進該國的五年計劃里,其中包括增加對學校的開支和支持偏遠的鄉村。不丹的國民快樂指數導致新的法令,該法令規定這個國家要保持 60%的森林覆蓋,外國游客每天在不丹的消費不得少于 1,523.2 元人民幣(200 美元)。這個政策是對被認為降低了當地民眾的快樂的大批旅游者進行限制。
南加州大學的理查德•伊斯特林對快樂的研究,是最早披露的同類研究之一。其結果顯示,雖然富人典型地比窮人快樂,但一旦人脫離了貧困線,快樂的增加并沒有那么多。伊斯特林說,原因在于“快樂周期”:我們很快就習慣了富裕后的生活,把它視為理所當然,或與其他人所擁有的生活相比,而不與自己的以往相比。結果,由于我們的群居型生物的本性,保持與同等地位的人相同的生活水準成為我們大腦的固定思維。當這方面的研究漸成氣候,其他方面的快樂研究也隨之跟進,如針對婚姻、工作、孩子、電視、移民與快樂關系的研究。
近年來,英國政府肯定做了很多會使人快樂的事。最重要的(幾乎從未被快樂論者引用)是減少了失業率,幾乎所有的研究都發現,失去工作會對整體快樂帶來其中一種最壞的影響。奧利弗•詹姆斯在其新書《富流感》中說,“撒切爾-布萊爾”政府把人民帶向自私的資本主義之路,而不是追隨丹麥和歐洲的模式,這使英國人感到失落。但鹿特丹伊拉斯謨斯大學教授呂德•維恩哈文指出,英國人的快樂自 1970 年代就沒有什么改變,英國始終居于最快樂國家行列。
雖然許多快樂研究者說“少工作多玩樂”是快樂的公式,維恩荷文的研究卻是另一種觀點。努力工作的美國人在他的快樂排名中位列第 17,努力休假的法國位列第 39。人類的確需要歐洲式的安全保障,但也需要自由和機會。在一項名為“人一定要上進嗎?”的研究中,巴黎索邦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克勞迪亞•瑟尼克發現,當人立志在未來 12 個月內追求更好素質的生活,他們通常都會感到快樂,不管最后能否實現。瑟尼克說:“這個研究意味著上進不是無用的,而 GDP 也不會如你想的那樣,是對幸福指數的誤導。”
事實上,較之用表格來顯示快樂,GDP要直觀得多。如同所有的調查,提問的措辭和回答者的國籍都會影響結果。科學家告訴我們,如同基因一樣,氣候對快樂有很大影響(意大利人和加州人從中得益)。同時,有千差萬別的幸福 ── 有源自工作的意義所得的短暫歡樂,有從宗教和精神上獲得的對人生目的的更深層的感悟。哪一種在被檢驗?哪一種應該被檢驗?有誰能根據它真正地制訂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婚姻、子女以及它們如何令人快樂,是研究這些問題的最佳案例。吉爾伯特寫到,將要做父母的人都知道生兒育女是辛苦的,但他們相信那將會使他們很快樂。實際上,研究結果恰好相反,做父母的快樂水平要到孩子上了大學才會提高(我們已經聽得太多關于“空巢理論”的觀點)。同樣,如果不算長牙期、換尿布和用儲錢罐收集零錢等特定時期,而以更廣泛的生活內涵來思考幸福,則很顯然養兒育女還是會增加人生價值的。快樂政治家知道福利國家需要更多的孩子來補充勞工的短缺,但他們就應該積極鼓勵使人不快樂(至少在短期是如此)的生兒育女的行為嗎?婚姻也一樣,對已婚夫婦的調查顯示,他們較快樂,但是否因為他們婚前就是快樂的人就不得而知。
快樂經濟學給我們兩個關于幸福的鐵律:真正的貧窮是壞事,與朋友和家庭在一起的時光是美好的(與家庭在一起的時光當然是指換尿布之外的一些事情)。當然,由于政府的推動,減少貧窮、促進增長和尋求更好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的途徑很多。好消息是不管我們作什么選擇,或以社會一分子的身份在尋求幸福,有很大可能的是,事后我們總會認為一切都是朝著好的一面而發展,今天糟透的生活抉擇也有可能會意外地帶來明日的快樂。(拉納•弗盧哈爾 柯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