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14日表示,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銀行不應利用過大的息差通過貸款謀求過高利潤,而應抓住有利時機拓展多種經營,逐步實現銀行經營模式的轉變。
吳曉靈是在第一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她認為,過多的基礎貨幣產生的利潤對經濟是有害的,如果銀行過多放貸,一旦經濟發生波動,覆巢之下無完卵,企業和個人償債能力下降,最終銀行將會受損。
吳曉靈指出,我國商業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革,利潤動機增強了,但是作為有特殊社會責任的金融機構,社會意識稍顯淡薄。表現之一就是未遵守央行限制貸款規模的指導,導致國內信貸增長過快。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8月新增貸款為3029億元,同比多增1160億元。1至8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額已達到3.08萬億元,這一數字,已逼近2006年全年新增貸款3.18萬億元的數量。
吳曉靈認為,在融通資金的過程中創造信用貨幣,是商業銀行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基本特征,而信用貨幣創造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必須對銀行進行審慎監管,進而對其資產運用進行調控。銀行的首要責任是自覺保持穩健經營,配合央行宏觀調控。
她指出,在央行被動吐出基礎貨幣的情況下,這一點顯得尤為必要。“央行回收流動性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并不完全取決于央行的決策,難免流動性偏多,商業銀行不應追逐自身盲目利益最大化,而應對自己的行為約束,遵從央行道義勸說。”
她批評了部分銀行年初大量放貸年底惜貸的行為,同時呼吁銀行按社會生產需求全年均衡放款,做好信貸配給,并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吳曉靈同時表示,央行通過屢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票等手段保持了適度的貨幣供應,說明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但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央行的流動性管理很難非常準確。
她在會后回答記者提問時還表示,港股直通車還在監管協調之中,推出時間尚不確定。(記者 但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