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2007•秋)”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在論壇上發布了《中國宏觀經濟分析2007秋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目前,在強勁的總需求帶動下,我國物價水平呈抬頭趨勢。不過,當前物價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糧食價格上漲所致,不太可能形成全面、持續、不可容忍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說,中國并不存在進入全面通脹的風險。
《報告》認為,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在經歷了2006年下半年的小幅下降后趨于穩定,但M1的增長率在2006年下半年后卻出現了快速上升的勢頭。截至今年8月末,M2和M1的增長率分別為18.09%和22.77%,較2006年末分別上升了1.15和5.29個百分點。由于M1的增長率繼續高于M2的增長率,貨幣結構的流動性有所上升。
《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CPI的變化能夠由M1、M2及各自增長率的變化所能解釋的部分較小,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并不是導致我國物價總水平變化的基本原因。這一結果意味著:第一,當前的物價上漲并非全面的通貨膨脹;第二,貨幣供應量并不是判斷未來通脹壓力的適當指標。
《報告》認為,物價走勢和宏觀經濟運行主要由各類來自供給面的實體經濟因素決定。除貨幣政策外,今后的宏觀調控更需發揮諸如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其他調控措施,同時在這些政策中尋求協調配合。
李揚稱:“今年開始,首次出現貸款增速超過存款增速。資產中的所有問題,都可能因存款增速下降而顯示,這是對中國銀行業非常大的挑戰。”
《報告》稱,自今年2月份以來,全部存款增速已慢于全部貸款增速,而全部金融機構的貸存比在持續下降之后,穩定在68%左右。隨著這種格局的持續,即使沒有央行的緊縮政策,銀行業的流動性頭寸也將趨于緊張。
李揚指出,隨著存貸款結構調整,應當密切關注銀行業的資產方和負債方期限不匹配的問題,即流動性風險問題。一方面,銀行業負債期限結構縮短,相對穩定的儲蓄存款占比由2001年6月的52%下降至今年6月的46%。另一方面,資產期限結構拉長,中長期貸款占比由2001年6月的34%上升至今年6月的48%。
《報告》稱,央行加息主要目的是提高貸款成本、抑制經濟出現過熱。但觀察同期限的存貸款利差結構發現,1、2年期存貸款利差基本未變,3、5年期存貸利差有所收窄。這說明,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利益沖動并不因加息而受影響。(記者 石貝貝 唐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