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日本從明年起將全面停止對華所有新貸款。這是一件遲早的事情,只不過日本方面選擇在一周前正式宣布而已。
盡管在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設置之初,各方就對其設置有頗多猜想,也有“變相賠款”一說,但是ODA并沒有改變中日兩國平等互利的原則。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東亞經貿格局的變化,日本對華ODA實際數量已經在逐年下降,這當然引發了爭論。但是如果我們比較近年來中日貿易就不難發現,2006年中日貿易額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這些都是ODA和中日關系說再見的客觀條件。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ODA在整個20世紀后半葉,是中日關系的一個重要寫照。盡管其有著巨大的經濟效應,但本質上仍然與政治密不可分。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中日關系的冷雨和熱浪,也曾經有不少日本政客用ODA作為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籌碼。在日本更有甚者,因為中國民眾的正常歷史情緒,而叫囂取消ODA以示報復。這不但是對歷史的蔑視,更是對發展語境的篡改。其結果,不但使得ODA的政治意味更加復雜,也使得對其的任何調整都變得十分吊詭。
在我們為ODA作結論的時候,我們承認其政治屬性,也必須相信良好的政治關系是實施ODA的前提。它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兩國政治關系穩定的一個標志性符號,也是東亞經貿互利互惠的象征之一。日本對華提供28年ODA以來,借此也打下的良好經濟聲譽,在中國這個新興市場上獲得了大量的機遇,也斬獲頗多訂單。因此,單純把它看作是日本對華的貿易恩惠,或者將其作為日本戰爭歷史的一種彌補都是不完整的。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一階段,兩國為建立政治和經濟信任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更從客觀上幫助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當把ODA的結束,看作中日關系另一重內涵的開始。在目前所公布的數據來看,多元化的中日貿易正對其逐漸取代,如2006年1月至11月,日本對華投資累計實際到位金額574.5億美元,而中國企業對日投資協議金額1218.95萬美元,累計投資金額1.8億美元。這些數字不但遠遠超過ODA的數量,其政治意義也遠大于ODA。事實說明,東亞最大的兩個國家之間可以沒有低息貸款,卻不能沒有雙邊貿易,更不能沒有一種確定的政治話語和政治關系。
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終。ODA的故事講完了,新的故事會重新登場。我們期待的是一種“脫ODA”的語境。日本不必將低息貸款作為一種政治關系的籌碼,中國也要在對外貿易中超越ODA的依賴性,其結果可能在短期內會減少ODA的影響力,但卻會帶來新的貿易增長點,更重要的是將帶來新的政治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