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決定從2007年12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政府年內第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從13.5%到14.5%,達到二十年高點,凍結資金3924億元。以信貸、特別存款等為經濟降溫,其實質是回收市場上泛濫的貨幣,這既是一種剛性行政手段,也是一個被動的調控過程。
國有金融機構影響有限
表面上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會對大型金融機構產生不利影響,但由于有傾向性的利率政策護體,國有金融機構所受的只是皮肉傷。
目前的利率政策,主要著眼點即在于保護金融機構的利益。活期存款占到銀行存款額的50%左右,活期存款利率僅0.81%;央行向國外普遍不付息的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分別付息1.89%和0.99%,這使得存款準備金率凍結資金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由于在加息過程中貸款利率增長快于存款利率,銀行的凈息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日漸擴大。
截至9月末,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平均達到2.8%;由于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上調到接近15%的臨界點,此次上調給撥備率低的多數地方商業銀行、農信社會帶來重大影響,而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影響不大。目前的政策客觀上對上市的大中型金融機構是有利的。明年如果繼續緊縮信貸,或者定向發行懲罰性票據,對中小銀行而言將有失血之虞。可以說,那些已經上市或者即將在A股市場上市的企業,已經被內定為吞并其他企業的種子選手。
流動性緊縮對于有著極強議價能力的大型企業影響同樣不大。事實上,融資的所有大門都為他們敞開,從上市到發債,甚至特批的重組,幾乎都是大型企業的專利,最近的中國中鐵上市就是典型的案例,連國資委的官員都出面澄清財報質疑,這實際上是以政府信用擔保的形式為企業買單。
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逼仄
幾家歡樂幾家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將對中小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造成嚴重影響。
緊縮的貨幣政策目前幾乎是壓制過熱經濟的惟一手段,但在以往的緊縮政策中,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傷害都無法避免。每次的宏觀調控政策幾乎都是中小企業的生死大關。如果試圖在做強企業的同時回收貨幣流動性,只有一個辦法,像央企一樣,開展轟轟烈烈的兼并重組運動。有傾向性的從緊的貨幣政策,其實是為中國的并購熱再添一把火。但并購應是輔助手段,并不能解決中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貨幣急劇緊縮毫無疑問將使中小企業首先遭受池魚之災,由于貨幣緊縮,本已捉襟見肘的中小企業融資將更加困難,目前的政府扶持、地方政府信用但保等非治本之策,從長期來看,打通融資鏈條才是關鍵。
議價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只有兩條路可走:通過灰色渠道從民間籌集資金(當下民間信貸市場的地下融資已經占融資總額的20%以上);或者以高額利率從銀行獲得信貸,即在基礎利率上浮10%至50%,一年期貸款利率在10%左右——對資金本不充裕、利潤率不高的中小企業而言,不貸款無法生存,以如此之高的利率貸款無異于慢性自殺。不管是民間金融還是合規合法的金融機構,對中小制造企業已形成盤剝之勢,這使中國的制造業很難靠自身力量發展壯大。
我們再次面臨歷次改革過程中十字路口的相似選擇,是否需要民營企業,是否希望市場內生的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基石?目前,各個行業所提出的十一五規劃的基調幾乎一致,即以重組兼并作為主要手段,實現各個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如果說這種跨越意味著必須犧牲中小企業的生存權利與發展空間,其災難性后果將在中國市場經濟的長期發展歷程中,不斷地顯現出來。(葉檀 資深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