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房市、股市、物價都拿奧運會來說事,產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投機性預期。”今天,北京奧組委顧問、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在2008《財經》年會上表示,必須警惕“綁架奧運會”的現象。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也對此持相同看法。朱民認為,“后奧運效應”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什么都往奧運上“套”的不理性預期。他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等大國完全可以避免后奧運效應。所謂“后奧運效應”指的是奧運主辦國及主辦城市在奧運會后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其原因在于,奧運籌備階段,投資劇增,消費收入激增,奧運會后大量體育設施閑置并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
朱民說,他們研究了從1964年至今奧運會舉辦國及城市的有關情況后發現,“后奧運效應”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及舉辦城市在這個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關。一些大國完全可以避免“后奧運效應”。
朱民說,奧運從籌備到舉辦的周期一般為8年,前7年籌備,最后一年舉辦。如果將這8年定為奧運籌備期,對比籌備期前8年和奧運舉辦后8年的經濟運行情況可以發現,對于一些經濟總量比較大的國家,“后奧運效應”并不明顯。
在專家們研究的十幾屆奧運會中,有8屆主辦國奧運籌備期的GDP增幅超過籌備前GDP0.3%到2.5%。有9屆舉辦后8年GDP的增幅低于籌備期0.4%到2.5%。美國1996年奧運會及前蘇聯1980年奧運會、德國1972年奧運會都沒有出現“后奧運效應”。
研究表明,舉辦城市在本國經濟中的地位是決定奧運后效應的一個因素。奧運會后出現經濟下滑的國家中,舉辦城市的GDP一般要占到本國GDP的10%以上,有些地方超過20%。像韓國的首爾、澳大利亞的悉尼在本國的人口和GDP中所占的比重都超過了20%。而北京的人口和GDP在中國分別只占1.4%、3.7%。因此,朱民認為,考慮中國的經濟總量等因素,特別是北京已經總結了許多奧運會主辦城市的經驗教訓,應該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后奧運效應”。(記者 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