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一向是西方國家的消費高潮時點。各方面傳來的消息都表明,在今年的西方節日購物季市場上,中國產品依然暢銷許多國家,特別是中國制造的兒童玩具,更成了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禮物。對此,歐盟一位高級官員感慨道:“如果離開中國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兒童就會失去很多歡樂。”
應當說,歐盟這位高官的感慨不是一種夸張。在歷經中國產品的質量安全風波后,“中國制造”依然熱銷西方市場,其間所蘊涵的意義不言而喻。曾幾何時,“中國制造”以價廉物美而行銷全世界,并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但自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3月份以后,中國的食品、玩具等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被一些國家的政客和媒體大肆炒作,幾乎是一夜之間,“中國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質產品”的代名詞,一些人對中國產品“談虎色變”、敬而遠之。這不僅給中國的出口企業造成損失,更嚴重影響了中國產品和“中國制造”的信譽,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必須承認,中國出口到一些國家的產品中,有個別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然而,也應該看到,此番西方一些利益集團對中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進行肆意炒作和惡意詆毀,帶有明顯的目的。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面對著“中國制造”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發達國家搶占市場,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就業不受強烈沖擊,一些國家的相關利益集團于是游說政府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并在一般的貿易管制手段,如稅收手段、配額手段等不起作用的時候,采取技術性的手段對貿易加以限制和控制,在產品質量上大做文章。某些利益群體的這種表現,雖然我們不以“陰謀論”看待,但也反映出他們對待“中國制造”還未調適好心態,缺少公正的眼光。
盡管如此,對于中國產品存在的某些質量問題,中國政府此次是高度重視的,并以雷厲風行的態度加大了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今年7月以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政府相繼召開全國質量工作會議,發布《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和《加強食品等產品監督管理特別條例》,成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啟動為期4個月的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等措施。
與此同時,政府還正式開始實施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和兒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截至12月6日,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12個量化指標大部分已經完成。目前,專項整治已進入檢查驗收階段。中國政府也積極開展與國際的合作,向聯合國有關機構通報產品事故和質量問題。特別是在近來舉行的中日、中歐和中美經濟對話中,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無一例外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議題。中國政府的這些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國以及多個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
當然,指望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畢其功于一役是不現實的。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機制和法制尚不健全,誠信意識還存在缺失,行業生產力水平不高,產業化程度低,核心競爭力較差,因此,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無法完全避免。解決這些問題,也是需要時間的,因為無論是提高技術水平,還是完善監管手段和執法環境,都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于求成。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認為必須加快產業升級。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源的配置、產業鏈條的構建都是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很難界定癥結究竟是出在原材料、設計、加工等哪個環節。這種情況下,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國家往往會將責任推給下游。此次中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風波,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企業在代人受過,有些是設計出了問題,但卻說成是中國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過關,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就是美泰事件。
總之,中國玩具等產品依然熱銷西方國家的圣誕節市場,并受到兒童的青睞,說明中國產品和“中國制造”的質量是有保證的。事實上,質檢總局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近年來出口歐美國家的產品的合格率達到了99%以上。因此,極少數中國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并不代表中國產品的全部,更不代表中國的整體形象,“妖魔化”中國產品在事實面前是不可能有市場的。與此同時,這一場質量風波也警示我們:要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必須使質量觀念深入人心,變成企業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