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評論:恐慌是理性投資的陷阱
——再談如何看待當前的A股市場
滬深A股4月1日再遭空方迎頭痛擊,跌幅逾9%的個股達到822只,超過當天交易A股總數的一半。在宏觀經濟基本面良好、上市公司業績穩步增長、股權分置改革初見成效的大背景下,A股市場出現這樣連續大跌顯然是非理性行為,這充分說明投資人的信心已極度渙散,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來之不易的股改成果很可能會毀于這樣的非理性大跌。
從了解的信息看,市場投資人信心的喪失主要是出于對以下三個問題的擔心:一是對宏觀調控的擔心;二是擔心大小非減持,新增入市資金速度跟不上股票籌碼增加的速度;三是擔心由于股東利益不一致,大股東仍會存在侵犯小股東利益的行為。正是出于這三個擔心,投資人在看不到管理層給予明確預期的時候,就會產生殺跌沖動,從而出現“不出利好就是利空”的非理性連續殺跌行為。
由此看來,要挽回投資人信心,就得消除投資人的這三個擔心。而要消除這些擔心,各級管理部門首先得行動起來,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新形勢,及時調整政策導向,正視問題并且積極研究問題,而不能采取放任的態度。比如去年“5·30”以來,很多政策就是壓股市,印花稅的大幅上調就被市場認為是典型個案,在目前市場人氣已經極為低迷的情況下,類似這樣的政策就應該得到及時調整。
事實上,有關部門對于當前股市還是相當關注的,并且針對市場的新問題、新情況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上市公司的巨額再融資問題,盡管這只是企業的個體行為,但是相關部門還是及時采取了行動,并對其從嚴把關,目前看來巨額再融資問題實際上已經處于停頓狀態。
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相關部門的努力只是一個方面,投資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個高素質的投資者,應該具備較強分辨是非的能力,對于市場上的傳言能夠進行甄別,從而避免決策的盲目性。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應該相信中國政府對經濟具備很強的調控能力,歷史上的調控都是有利于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并且有利于優質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另外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投資者也應該抱有信心,要相信管理層呵護投資者利益的決心和能力。
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還需要一個透明的信息傳導機制。以市場所關注的大小非減持為例,現有的信披制度仍有待完善。比如能不能實行大小非減持預披露制度,讓要減持的大小非預先公告減持量,有利于投資人對相關公司價值做出正確判斷;比如能不能實行大小非減持清零公告,讓那些減持完的大小非也亮亮相;再比如能不能實行這樣的規定,即減持達到一定比例的大小非,在一個較長周期內不得再從事該行業的投資,這樣或許能夠避免大小非的套現潮。還有對于大非減持公司的再融資行為是不是也應該予以更嚴格的規范呢?
透明的信披制度有助于穩定投資人的信心。目前市場傳言大小非減持洶涌,但事實上這個數字存在較大的出入。據了解,截至2008年2月底,滬市可減持的股數為928億股(包括首發或者增發的網下配售股),但真正拋售的只有286億股,其中小非拋售的就達到240億股。這個數據說明大非減持量相當微弱,小非減持量雖高但占比也只有39%。而且到了3月,隨著股指的回落,大小非的減持意愿也有減弱的跡象。如果這些數據能及時披露,或許市場對于大小非的恐懼就不至于到現在這樣的程度。
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還要強化資本市場的文化建設,應該定期組織證券公司、上市公司高管,進行基礎知識、股市文化的普及。很多人做高管,以為自己是專家,其實很多時候連基礎知識都不過關。因此在強化投資者教育的同時,對于市場的相關各方,包括管理者、上市公司高管都需要進行文化教育,這樣有助于維護市場三公原則。
股權分置改革目的在于消除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制度性障礙,促進資本市場有序、高效、健康的發展。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投資人信心嚴重缺乏的資本市場能夠完成股改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因此在絕大多數公司完成股改對價,股權分置改革進入更為艱巨的攻堅階段時,市場各方更需要拿出智慧,拿出熱情,呵護中國資本市場順利過渡到全流通時代,使其成為21世紀中國崛起的重要金融平臺。 (記者 高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