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4月1日發布的《東亞經濟半年報》預測,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從去年的11.4%降低至9.4%。另悉,世界銀行在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對今年中國GDP增長率的預測從10.8%降低至9.6%。 中新社發 追影 攝
|
中新網4月16日電 2008年對中國經濟而言是既讓人揪心,又不無期待的一年。經濟研究者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今年中國經濟仍存兩大不確定因素:通脹走勢和次貸危機蔓延。但同時,專家們亦認為,中國全年經濟仍無須擔心。
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
“溫總理講今年經濟可能是最困難的一年,實際上就是指今年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而“不確定因素多”,在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看來是今年經濟的最大特點。報道說,采訪中,研究者將不確定因素集中于通脹走勢和次貸危機蔓延兩方面。
首先,全球通脹走勢對國內物價的影響仍不確定。
研究者表示,相對于上一年確立的3%CPI調控指標,今年的4.8%已充分考慮到了全年通脹形勢之嚴峻,但在部分專家看來,要實現這一指標“仍非易事”:一方面,全球通脹的趨勢尚無緩解跡象,且走勢并不明朗;另一方面,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全年通脹形勢的影響還將延續,有專家將其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大量蔬菜凍壞,導致4、5月份本應回落的蔬菜價格漲幅很難回落,甚至有所提高,二是油菜產量減少,將使今年油菜籽產量減少很多,使全年植物油價格繼續上漲,三是仔豬、肉雞凍死,導致去年9月份以后豬肉供不應求的狀況仍將延續,雞肉價格也可能上漲。
也因此,全球多家機構同樣上調了中國的通脹預期。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袁鋼明研究員也直言,“我認為,今年的CPI水平要保持在4.8%的水平不太可能。”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也認為,高通脹的態勢至少會延續整個上半年。
其次,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及影響程度仍難估量。
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明確指出,2007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由第三季度的4.9%下滑至0.6%,意味著次貸危機已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美國經濟疲軟拖累世界經濟降溫的趨勢更加明顯。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也說明了這一問題:1~2月統計顯示,中國對歐、美、日三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總值與去年相較,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外貿之外,次貸危機對通脹的影響也不可忽略。“一方面,如果次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就意味著全球需求增長放緩,這將推動國際商品價格下行;同時導致大量投機資本從大宗商品市場撤離,由此減少因投機造成的價格上漲壓力”,“但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張曉晶說:“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元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增大通脹壓力。應該說,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因而次貸危機對全球通脹的影響,日前仍難定論。”
全年經濟無須擔心
《瞭望》的報道說,對于次貸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外部影響,有專家指出“現在說中國順差將持續下降還為時過早,中國出口即使增速將放緩,總體而言依然很強勁”。
“外貿過快增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大于有利影響,減少順差,抑制流動性過剩,難道不是我們宏觀調控這兩年一直追求的嗎?”袁鋼明反問,“長期以來,我們總說要減少貿易順差,如今實現了,為什么我們又要擔心呢?央行報告也說,這有利于中國出口的調整,減輕了我們流動性過多的問題。”
張曉晶也有類似的看法:“順差下降,可以起到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因此應當是受到歡迎的。”“關鍵是我們調控經濟的手段有很多,這也是中央領導說我們回旋余地大的重要原因,雖然有不確定因素,但可控的因素更多。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不確定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所以我認為,未來的5~10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張曉晶告訴記者。
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在經定性定量分析后也認為,支撐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主要因素沒有改變,國內極端氣候災害的影響短暫有限,只要充分認識外部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一季度經濟增長率仍可達到10.5%左右,回落到經濟運行較為正常的綠燈區的上部。(記者 尚前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