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究竟是不是“血汗工廠”的辯駁上,張茵和SACOM兩方明顯觀點對立。而他們的爭論也引起了專家的關注,一些專家的關注,已經從最初的事實本身有所延伸。比如,如果企業確有“無良”行為,為什么揭開蓋子的總是NGO或媒體,監管部門哪里去了;為什么當“血汗工廠”的事件發生在東莞,或者是珠三角時,人們總愿意相信是真的。
作為深度關注此事的研究人員,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曾親自到SACOM的工作地,并與其成員就玖龍紙業的問題進行溝通。根據他的觀察和了解,SACOM并不像一些傳聞中那樣,是受人指使而有組織地詆毀內地企業。“他們的辦公地點很擁擠,全職人員只有三個,其它都是不拿報酬的義工。”
梅新育說,SACOM只是公布了握有證據的部分,“這說明他們的態度還是認真的”。
此前,SACOM也回應說,他們并非針對玖龍紙業,“我們主要針對上市企業,因為上市企業要對公眾負責,特別是香港的市民負責”。該機構發言人丘梓蕙介紹,調查玖龍紙業,是因為在去年通過網絡看到玖龍紙業工廠員工的投訴。她認為,對一般的企業談社會責任那是空談,所以調查都是跨國企業和著名企業。
梅新育曾在其博客上發表文章,題為“立此存照:香港學生會曝前首富張茵‘點血成金’”。該文指出,全國政協委員張茵女士因為前“國內首富”而聞名,又因今年“兩會”上提案要求推遲實施、修改旨在加強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新《勞動合同法》而更加聞名,“我偶然從網上看到這份材料,或許可以解釋她的行為”。
梅新育認為,在社會責任論已經風行的今天,企業首要的、基本的責任,是保障內部職工的利益和健康。“如果拿著不義之財去搞慈善,那只是對慈善的諷刺。”此外,他表示,企業的競爭力,不能靠壓縮合理的勞工成本和環境成本而獲得。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說,據他的了解,張茵工廠出現的問題決不是最糟糕的,但是勞資糾紛在珠三角普遍存在,也是回避不了的。每年那么多群體性事件,足以表明矛盾如何地尖銳激烈。此事無非給我們一個機會正視之。如果通過努力解決了,不僅僅是工人們的幸事,也是國家的幸事。
正因為目前珠三角勞資關系的矛盾依然緊張,人們一聽到張茵的工廠是設在東莞,馬上就有理由相信其背后肯定有問題。
也有媒體評論說,這個大環境也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其多從員工利益出發,查找自己在管理和用工方面存在的漏洞。過去,企業往往以現實社會中“約定俗成”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是否合格(這一標準過去時常低于法定標準),覺得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但是現在,規范用工的大環境已經形成,公眾會手持法律條文,以更嚴格的標準來要求企業,任何有損勞動者權益的行為都可能使企業打上“血汗工廠”的印記。
還有更多的人認為,張茵的此次風波其實也在給政府監管部門上課。在充分信任SACOM報告的情況下,梅新育質疑政府以及相關機構的作為。“問題就在眼前,為什么我們的政府視而不見?工人的呻吟就在耳邊,為什么我們的工會充耳不聞?一切需要香港的幾個大學生來揭穿,是誰的失職誰的責任?”
媒體上也有和梅新育類似的觀點,認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也必須轉變觀念,對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進行嚴格監督。一些地方確實有這樣的事實,為了獲得招商引資的豐厚利稅的回報,政府官員有可能對當地的大企業名企業采取“雙重標準”,放寬尺度,認為這些大企業廠房等硬件設施好,比起很多其他企業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很不錯并不意味著沒有漏洞,放松對企業的監管其實是害了企業。(董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