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一路狂飚,已成為近期國際社會關注的一件大事。今年1月3日,一桶石油的價格首次突破100美元,3月突破110美元,5月6日突破120美元。國際油價像一匹脫了僵繩的野馬,一路狂奔,不斷創下新的歷史最高紀錄。歐佩克主席卡利爾日前表示,不排除油價漲至每桶200美元的可能。更有專家預測,到2012年油價可能漲到225美元一桶。
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國際油價一路狂飚?美國總統布什公開呼吁輸出石油的國家增加產量,主張通過提產來壓價。言下之意是石油供應不足,導致了國際油價狂飚,輸出石油的國家應為目前的高油價負責。但代表石油出口國利益的歐佩克主席卡利爾卻針鋒相對。他指出,目前原油庫存充裕,供應令人滿意,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狀況。石油出口國的義務是確保市場供應,如果油價不是因為供應短缺而上升,石油出口國愛莫能助。顯然,他不同意布什總統“提產壓價”的主張。
應該看到,導致近期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元匯率下跌對油價的影響。國際原油市場一般都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下跌直接影響石油輸出國的利益。他們通過提價來維護自身利益的做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歐佩克主席卡利爾指出,油價與美元匯率有緊密聯系,美元匯率下跌1個百分點,油價就會上升4個美元,反之亦然。2007年初以來,油價已上升了約140%,其中有40多美元是美元匯率因素所致。
其次是國際投機資本的作用。受美元疲軟的影響,大量國際投機資本出于保值、尋找新的投資機會等考慮,將目光轉向了石油、黃金、糧食等戰略物資,致使上述物資的價格暴漲。在美國市場,自2000年以來,投向原油期貨的資金增長了442%。據統計,目前原油市場交易的一半是期貨。投機資本的大量進入,無疑哄抬了原油價格。
第三是石油需求的穩步上升。從全球范圍看,目前出現了兩種趨勢:在發達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他們采取了各種措施,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其單位能耗比1970年降低了約50%。加上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其對原油的需求基本處于穩中有降的狀態;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中國、巴西、印度等一批新興工業國家。他們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其能源需求在急速上升。專家預計,到2012年非經合組織成員的石油需求將占全球石油供應量的一半以上。還有一種趨勢是家用汽車的迅速普及。巴西、俄羅斯、中國的汽車市場每年都以兩位數增長。目前,汽車用油已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0%,每年新增石油需求的90%來自汽車。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今年全球石油需求為每天8700萬桶,缺口為每天1250萬桶。到2012年,每天的能源需求還將增加120萬桶,但生產能力只能增加100萬桶。全球能源緊缺狀態,短期內很難改觀。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指出,美國、北海等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油區的產量,已出現不可逆轉的下降。尼日利亞、伊拉克等國油田生產不正常,也使已經非常敏感的國際原油市場作出過度反應。這些都對近期油價狂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歐佩克雖決定到2012年投資1600億美元,將原油生產能力再提高每天500萬桶,各成員還準備投資500億美元,將原油加工能力提高每天300萬桶。到2020年,歐佩克將增加原油生產能力每天900萬桶。但國際原油市場對此反應平淡。一個重要原因是歐佩克尚有每天400-500萬桶的富余生產能力,不過其“限產保價”,實行配額的做法,使這些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2007年,歐佩克的石油輸出占全球原油供應的41.7%,尤其是石油儲量要占全球已探明儲量的77.6%?梢灶A期,歐佩克對國際原油市場的影響將進一步上升。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輪油價狂升并沒有在發達國家引起強烈的社會震蕩,也沒有給西方經濟造成重創。專家認為,這一方面因為西方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度下降;另一方面,受油價上漲影響最大的是汽車消費者。油價上漲的一個副作用是西方國家的稅收增加,如英國的汽油稅要占油價的55%,法國和意大利的汽油稅為53%,德國為49%。政府收入增加后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反哺于民。這使社會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和。不過,高油價已經使美國和歐洲經濟的增長放慢,并出現了衰退的苗頭。高油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的影響,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方祥生)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