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香港中文大學首席講座教授郎咸平。 中新社發 傅丹丹 攝
|
素有“郎監管”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首席教授、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前日出席“交通銀行百年慶典廣州分行啟動儀式”時語出驚人,觀點十分尖銳。郎咸平認為,當前我國出現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并非經濟過熱導致,而是源于“二元經濟”環境下,國際金融炒家的推波助瀾使然。
中國經濟過冷過熱同時存在
固定資產投資過快、流動性過剩、經濟出現過熱、通脹加重……這些是從去年到今年包括普通民眾都對中國經濟現狀所達成的共識。然而,經濟真的整體過熱了嗎?流動性真的過剩了嗎?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真的是“對癥下藥”嗎?郎咸平連珠炮般地提出了上述問題,而他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當前中國經濟既不過熱,也不過冷,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二元經濟’,過熱和過冷同時存在。”郎咸平解釋說,所謂“二元經濟”,就是部分部門過熱,而部分經濟體卻因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而過冷。具體來說,過熱的就是這么多年來地方政府推動的以GDP為主的理念之下的行業、企業和部門。
郎咸平認為,“二元”之下,政府仍然從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上給以收緊,將會導致銀行從過冷的民營制造業中抽回資金,投給過熱的行業或給地方政府搞基建,得不到資金支持又生存艱難的民營企業家由于投資營商環境的極度惡化,也將資金從實業中抽回,轉而炒樓、炒股;一些大型制造企業也從過冷產業中抽出資金投往過熱的行業如房地產,種種因素導致資金的逆流轉,從最需要資金的過冷行業轉向過熱行業,最終的結果便是“宏觀政策越調控,冷的越冷,熱的越熱”。
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盯緊中國市場,通過期貨大幅拉高原油、貴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繼而再將高漲的價格轉嫁給中國市場的行為,更加劇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面對全球性的通脹,中國亦無法“獨善其身”。
一半GDP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
“這些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郎咸平解釋說,中國這些年非常成功的經濟增長中有一半的GDP是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消費只占到了35%。這樣的消費基礎讓企業只能將目光瞄向境外市場,出口急劇增加讓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刷新紀錄,而匯率的累積則讓歐美利用各種貿易手段壓迫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加劇通脹,國家為調控通脹就出臺緊縮政策,卻不斷打擊到過冷行業,過冷行業無利可圖便轉向股市樓市,最終加劇泡沫。
重利率的宏觀調控屬“大涼”
針對當前的諸多經濟問題,郎咸平認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有的放矢,區別對待,而非“一刀切”的“大涼”治療。
“若讓我做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中醫原理。中國經濟就像得了肝炎,所謂肝炎的炎字是兩個火,如果這個病人體制不好,你用大涼的方法治說不定病更重,這時候更應該溫補。目前一刀切的方式,只注重利率以及存款準備金率的宏觀調控就是大涼,你如何讓大涼更有效地發揮它的功能,那就是要先利用溫補,將過熱和過冷的行業區別對待,過熱的加以限制,過涼的從政策上予以支持,這才是合適的辦法。”(記者劉薇報道)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