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企業經營中的各種情況,央企的“降本增效”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種強化管理、壓減開支措施陸續出臺實施。有些電力企業將全員降薪2%,國電集團高管則表示將降薪30%。應當說,這是一種正確的姿態。
面臨利潤下降的局面,企業怎么辦?如果是私人企業,遇到利潤下降、經營困難的情形,有必要采取的一個措施是:盡最大努力控制開支,壓縮成本。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最后嚴重虧損,那就只好等著倒閉了。
這樣的結局雖然看起來有點殘酷,但這正是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本機制。一個企業家經營的企業如果利潤下降,說明一定有比他更有能力的人,說明他不能高效率地利用他手里的資源。他的企業倒閉,也就有可能使資源從他的手里流到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的人手里,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利用資源的效率。
但是,對于國有企業、尤其是某些國有壟斷企業,情形似乎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能源國企遭遇原料價格上漲,利潤減少甚至出現虧損時,為減少虧損或實現贏利,往往要求政府提高成品油價格或者電價。
私人企業與這些國有壟斷企業的經營制度確實存在重大差別:私人企業所在的市場通常是開放的,競爭性的,價格也是自由的,當然也就得為自己的經營業績承擔全部責任。而對某些國有壟斷企業提供的產品,比如成品油價格、電價,政府實行價格管制,其價格應低于市場本來應當達成的理論水平。因此,當出現經營困難的時候,企業要求政府適當提高價格似乎理所應當。
看起來很有道理,仔細追究起來卻未必盡然。政府確實對其產品進行了價格限制,但政府限制的前提卻是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地位。而且,在過去幾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期,這些企業的產品價格經歷過提高,曾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壟斷企業一遇經營困難,就立刻呼吁漲價,未必能令人信服。如果員工人均年收入18萬的企業可以要求政府提高價格,那些員工年均收入也許只有六七萬、甚至兩三萬的企業,也要求政府給他們設立壟斷地位,政府能夠答應嗎?
可以說,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下降的局面,國有壟斷企業應當首先考慮壓縮成本,其中當然包括壓縮人力成本。直到這些企業員工的人均收入達到社會平均水平,或者略高一些,且其大體消除人浮于事的現象,才有資格要求政府提高管制性價格。
當然,面對困境,國有壟斷企業究竟是壓縮成本,還是要求提高價格,決定性因素還是政府。如果壟斷企業確信,可以輕易地說服相關部門接受自己漲價的要求,那它當然就不會認真地壓縮成本,畢竟,壓縮成本是痛苦的事,而提高價格可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那么現在,政府該怎么做?如果價格控制依然使得壟斷企業員工收入比競爭性企業高出很多,那顯然是不正常的。而現在,讓市場壓力矯正這種企業的畸高收入,正是結束這種不正常狀況的時機。
□秋風(北京 學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