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高盛斥資數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場。消息一出,“福成五豐”、“新五豐”、“羅牛山”等養殖股紛紛走強。而不少媒體在評述此事時,語氣中充滿了驚訝。
新概念養殖
其實,有意涉足養殖業的國際資本并非高盛一家。2007年10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優勢資本”向內蒙古塞飛亞食品有限公司注入了5000萬元。塞飛亞是一家以肉鴨繁育、養殖加工為主體的新型生態農業企業,今年8月,即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還有媒體報道說,大型養殖企業上海宏博集團有限公司在把融資需求拋向市場后,短時間內就收到了德意志銀行等近百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意向。
不久前本市召開一個投資洽談會,新加坡生物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德興明確表示,他在尋找中國“產仔業”的投資機會。在新加坡,“產仔業”的意思就是養殖業。
在許多人看來,養豬又臟又累,是“老土”的行業。當媒體報道“大學生回家養豬”、“研究生回家養豬”等新聞時,多是表示奇怪,透出惋惜。然而,高盛等國際資本滲透中國養殖業,卻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行業沒有高低貴賤,養殖業在為民眾提供美食,而且這個以往的冷門產業蘊涵著財富。
上海大龍畜禽公司董事長湯衛平告訴記者,養殖業在國外與工業已經沒有區別,而中國也在向工廠化養殖發展。過去,中國養豬業是靠農民散養,人畜混雜,公共衛生狀況糟糕,環境污染嚴重,而且談不上規模,養50頭以上就算大戶了,農民養豬大多是抓苗豬育肥,不是自繁自育,即自己不養母豬,而是買豬仔養肥后出售,過后再去買小豬仔來養。這樣的家庭養殖模式,造成畜禽疾病多,損耗率在10%到20%以上。
現在,國家鼓勵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養豬已經開始脫離臟亂差。而且現在養豬利潤較高,一頭母豬一年可產出20頭苗豬,毛利率一般可達30%,品牌特種豬的利潤甚至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一倍。
不適合急功近利者
有專家估計,目前中國生豬市場缺口約為4億頭。在農產品價格上揚,特別是豬肉緊俏,養豬業經濟效益走高的情況下,國際資本欲染指養殖業也就不令人奇怪了。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西方一些國家的養豬業處于抑制狀態,許多發達國家已將養豬列為淘汰性項目,再加上當地勞動力成本高,許多國外資本開始轉向發展中國家來發展養殖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國際資本開始青睞中國養豬業的原因時說,“一是國內市場龐大,還可以供給國際市場,銷售不成問題;二是中國擁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豬肉的生產成本容易控制;三是價格上漲空間大,便于包裝上市,獲取投資題材。”
高盛養豬,讓我們對養殖業的價值有了重新認識。雖然上海因土地資源、地租級差和環保要求,沒有大力發展養殖業的地域空間,但是如果把視野放寬,到異地農村發展養殖業,將上海作為頭腦和市場基地,那么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投資者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
不過對于想介入這一行當的新兵,專家提醒:工廠化養殖業前期投入會很大。養豬所產生的豬糞臭氣大,而且如果飼料中重金屬高,豬糞對土壤、空氣、水質都會造成嚴重污染。為此,我國已提高了養豬廠的環保要求。為做到污染零排放,養豬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投入甚至會比建養豬場本身都大,再加上工廠化生產,所以成本不小。如果是急功近利型的投資者,并不適合干此行當。
防范外資操控
高盛養豬,在引來驚訝的同時也引來了驚呼。有人指出,高盛此舉是國際資本圖謀中國基礎行業的體現。一旦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國際資本,我國農業的發展就將受制于人,呼吁政府保持高度警惕。
有人拿其他行業來鑒證這種威脅———現在,我國60%的大型大豆加工業已經被外資控制,奶牛及奶制品的加工技術也都嚴重依賴國外。有人拋出“陰謀論”,說高盛養豬是別有用心。有人聯想到“生豬期貨”可能在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推出,把“高盛養豬”的行動上升到“生豬期貨”的理論高度上。還有人推斷,“龐大的資金所有者正在預期,未來的豬肉價格可能面臨一個長期持續上漲的態勢,國際資本在推動這一進程再次‘發飆’”,意思是說國際資本滲透進中國養殖業后,可能會引領國內豬肉價格上漲,讓肉價“飛上天”。
其實,從目前的情況看,國際資本控制力還很有限,他們是否有更大的企圖還很難下結論。就拿高盛來說,其實并未直接經營養豬場,而是一種股權投資,由他人承包經營。福州市養豬協會負責人稱,按高盛投資的每家企業年出欄量1萬頭計,也不過為5萬~6萬頭,而單單福州市2007年的生豬出欄量便達到280萬頭。因此,影響著實不大。
國際大資金的投入倒有助于促進中國生豬養殖產業的規模化和效率的提高,應該說是好事。當然,從戰略角度看,對于“陰謀論”,我們也確實不能等閑視之。溫家寶總理說過“豬糧安天下”,某種程度某個階段,生豬供應的安全性甚至比糧食更重要。所以,對國際資本介入中國養殖業,確實要加以關注,保持警覺,同時要加快制定農業產業安全的防范政策,謹防國際資本對農業基礎產業鏈及其價格的操控。
防范外資操控的另一方面是快速發展壯大本土養豬企業。據統計,2007年中國規模化養殖生豬的比例是20%,大多數養殖企業規模小,出欄上萬頭的可謂鳳毛麟角,幾千頭的也為數不多。中國養豬業急需加強整合,通過兼并重組做大一批養殖企業。
應該說,中國本土養豬企業其實還有不少優勢,如果利用得好,就容易處于競爭上風。湯衛平就透露,中國本土豬種口感好,他們大龍公司的“香味豬”是“一家燒肉幾家香”,而許多洋種豬口感差,不如本土豬。 “我們現在缺的不是豬,而是缺健康養殖的食品,如果我們的企業發展綠色生態養殖,那么前景會非常光明。”湯衛平說。
“全球最牛的市場是農產品市場,中國的農產品板塊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這是國際著名投資大師羅杰斯的論斷。眼下,一些國際資本正在踐行這一理論,中國本土企業也不該坐視不動了。(記者 唐蓓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