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七日電 題:謹慎樂觀看待后奧運中國經濟
中新社記者 翁陽
在全球矚目、政商云集的北京奧運會于二十四日落幕之后,中國經濟不會因奧運結束而“退潮”之樂觀判斷,成為研究機構、新聞傳媒、跨國巨頭等各界的主流觀點。
奧運盛會的成功“營銷”,讓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真實體驗到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成果與勃勃生機,而藉此真正跨入世界級城市行列的北京以及大幅提升的中國國家形象,在未來必將贏得更多國際產業與經濟要素之青睞。
當然,樂觀者的理由不止于此。
首先,北京在全國不足百分之四的GDP占比以及籌備期年均不到全國百分之一的固定資產投資,令奧運經濟遠不足以左右中國經濟大局,中國也不會落入“后奧運低谷”魔咒。
其次,始自去年的宏觀經濟降溫調控,已提前釋放了中國樓市、股市等領域的積聚風險,有效避免了后奧運時代的泡沫破裂。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并非因奧運而始,自然也不會因奧運而終。中國遠未完成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蘊涵著巨大的內在需求,這是奧運后中國經濟仍可樂觀看好的根本原因。
根據中國官方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七月份CPI繼續保持回落態勢,出口增長較六月上升近百分之十,消費需求穩定增長。若再考慮年初雪災、五月震難以及全球經濟明顯放緩之背景,中國在二00八年截止目前高于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速成績單著實亮眼。
但不可否認的是,后奧運時代的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內外部挑戰。
如去年爆發、至今尚未“見底”的美國次貸危機,高油價、高通脹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風險,皆給日益全球化的中國經濟蒙上陰霾;房地產與資本市場的下滑縮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投資和消費信心,制約了內需動力;主要依靠人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投入進行的低水平經濟擴張模式之發展空間愈漸狹小……
由于兼顧防控物價過快上漲與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仍是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宏調的首要任務,因此上述事關經濟肌體健康與否的深層次問題之應對,還需執政者拿出更多政策智慧。
從此角度著眼,秉持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的北京奧運會,已在生態環境、公共交通、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發展等領域進行了成效顯著的具體實踐,而這些發展經驗也理應成為后奧運時代的寶貴財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