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次貸危機與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之苦,國內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已經影響到就業穩定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據《新京報》報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1月17日發出通知,強調要把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為此,應在確保盡量減少裁員的基礎上,暫緩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并可適當降低基本醫療保險費率。
在目前企業、尤其是出口導向型企業經營面臨較大的外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減緩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步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運作成本。力保在不出現大幅裁員的前提下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這也是目前企業順利度過次貸危機的重要舉措之一。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要確保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穩定必須擴張內需;而提升內需的主要障礙在于居民潛在的消費壓力依然巨大,如購房、失業、醫療等未來支出項目均需大量的儲蓄預備;為緩解居民潛在的消費壓力,充分釋放其消費需求,必須在社會保障方面有所健全。而居民社會保障除去自身積累以外,主要來自政府的轉移支付與企業的保障經費支付。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實質上也是在為自身的產品打開市場需求。只有當市場對企業的商品需求不斷上升,企業才能真正地進入良性循環之中,并在此循環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企業的做大做強;而企業的員工,也是商品消費者在具備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之后,才能如愿擴張消費能力。
當然,時下也有許多流行觀點認為:中國不應在對社會保障方面過度苛求,應繼續堅持低成本來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但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本質原因在于國內經濟生活水平已經大幅提升,經濟的自然增長會導致勞動力成本的自然上升。幻想中國通過壓低勞動力成本來保證在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的優勢是不現實的選擇。
對于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只能依靠不斷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來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生產水平,通過單位勞動力生產優勢來抵消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以降低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來發展低端產業只能是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 陸志明(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