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漲跌究竟誰說了算?是國家發改委、“石化雙雄”?還是國際油價?
國家發改委給出的答案是:國際油價。因為現在國內的成品油價,要看國際油價的臉色行事了。這樣一個成品油價形成機制,被稱之為“新機制”。
“新機制”是去年12月中旬正式確立的,去年12月、今年1月,“新機制”曾兩次下調油價。上周,“新機制”又第一次將成品油價上調。雖然漲幅不太大,但社會反響不小。質疑的聲音批評定價機制不透明、補貼了“石化雙雄”。于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隨即親自解釋了一下“新機制”:發改委是以20天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然后確定油價的漲跌。言下之意是,此次油價上調實質是“新機制”發揮了作用。
這次油價上調,真的應該“歸功”于“新機制”嗎?細想起來,覺得恐怕不盡然,“新機制”雖然發揮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還有力量作用于它——最集中的體現是:油價上調基點的確定,并不是“新機制”作用的結果。
我們把事物運動的初始位置稱之為起點或基點,因為這一次是“新機制”背景下第一次上調油價,所以不妨就將調價之前的價格當做基點,它大致在“國際油價35美元/桶、北京93號汽油5.33元/升”的位置。種種跡象表明,5.33元/升這一基點價格是偏高的。橫向比較看,與美國油價相比,我國的成品油價高出一截,而且油品還沒人家的好。也許有人會說國情不同,兩者可比性不強,那就不妨縱向比較。我們還記得,國際油價去年7月達到最高點時約為150美元/桶,當時北京93號汽油6.37元/升;今年1月國際油價最低至35美元/桶,北京93號汽油5.33元/升。難以想象,將5.33元/升作為成品油價在“新機制”下運行的基點價格,如果國際油價漲回150美元/桶時,與它“掛鉤”的國內成品油會是一個什么天價。
調價基點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消費者今后能否享受到合理的成品油價。無論油價形成機制多么科學,如果它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點之上,那么它運作出來的也一定是一連串錯誤。雖然“與國際接軌、與國際市場聯動、與國際油價共舞”這些概念看上去妙不可言,但現實中,“新機制”還并不一定是油價調節的主角。“新機制”運行下的油價,也不一定是消費者心目中符合市場規律、適應消費能力的油價。因此,別把偏高的油價說成是“新機制”運作的結果,“新機制”雖然正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但還只不過是吹皺了油價的一池春水而已。(莫豐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