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媒體有關群眾排隊入市炒股、買基金的新聞絡繹不絕。如農民大軍開始炒股了,小學生壓歲錢入市了,大學生學費流進股市了,有人將房子典當買股票、買基金了……,加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牛市依然奮力前行”等煽動性的股評語言讓本來就迷失方向的中小投資者無所適從。
今年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特別撰文強調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在3月16日答中外記者問的見面會上,溫總理再次表態:“我關注股市的發展,但更關注股票市場的健康”。同時,在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都對股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似乎給外界的印象是政府對股市非常關心。有人認為這是好事,政府可以督促監管部門讓股市體制更加完善和透明,可以快速推動中國股市的國際化進程。但也有人認為,政府過度關注股市從長遠來說未必是好事,政府政策對市場的關照時常會影響到股價的正常波動,“政策市”的影子就更加難以擺脫了,而且中國股市歷來都被政府用做融資的工具,擔心政府高度關注股市會和擴大直接融資比例有關,如果是這樣“關注”則并非福音。
其實,除了這些方面的擔憂之外,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市場本身的盲目和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有統計數據顯示,從2月26日到3月13日的半個月時間內,滬深新開A股賬戶達到123萬戶,新增基金開戶數為105萬戶。而在農歷新年之前的半個月中,滬深新開A股賬戶為46.5萬戶,去年同期僅為5.8萬;新增基金開戶數農歷新年之前的半個月中為20萬,去年同期僅為4.4萬。顯然在節后股民入市的熱情更加高漲,同時購買基金的人們也是瘋狂無比,一小時銷售100億基金份額的速度讓世人驚詫,可是這些力量是來自理性的投資還是盲目的投機?目前很難斷定,但是從近期巨幅震蕩的行情來看,顯然有很多非理性因素。在這個時刻,輿論也側重于財富效應的宣傳,而忽略了風險提醒,有些媒體為了追逐熱點而炮制以權威部門人士透露等道聽途說和空穴來風的消息,讓市場和投資者措手不及。另外,農民、學生等無風險準備的投資者入市和典當、貸款、借款者入市炒股,顯然有失理性。
對此瘋狂的行為,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兩會上提出“‘全民炒股’現象不正常”,再次引發了“全民炒股”的爭論。吳先生想奉勸那些借錢炒股和風險意識淡薄的中小散戶警惕股市風險,原因是:“我們現在許多人自己直接去買股票,盡管美國人的持股率大大高于中國,但是我們看到哪個美國人天天自己去買股票;第二,我們總是在說‘炒股’、‘炒股’,六個月以內的頻繁交易,叫炒股。可是在美國,很多股票的換手率在兩年以上,就是說是長線操作。”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數據統計顯示,滬深兩市的個人股票賬戶突破了8300萬,個人股票基金賬戶則已經超過1700萬,從直觀的數據上來看,這個隊伍已經達到了1億。有人據此認為,若按每個城市家庭3個人計算,這1億賬戶代表3億城市居民,相當于城市居民全民皆股民,因此“全民炒股”一說不無依據。但是,很多一線的業內人士則不以為然,他們說幾乎95%以上的股民都擁有滬深證券交易所的雙賬戶,這個8300萬必須先去掉一半的水分,其次是一些券商的自營盤和機構、莊家的拖拉機賬戶在目前依然大量存在,除掉這些水分之后,實際投資股票的投資者僅3000萬左右,以前則更少。對于“全民炒股”的數量爭論其實早在2001年吳敬璉就有所回應:“‘全民經商’、‘全民打麻將’、‘全民炒股’一類的說法早已成為街談巷議甚至報刊書籍中的常用語,無非是用以形容參加人數之多!”那么,目前的“全民炒股”應該比2000年前后的全民概念更大一些,數量更多一些,是不是也意味著風險程度比以前更大?
相信很多人會說,這個結論很難下定,就像股市“泡沫”一樣不能隨意界定,而且“全民炒股”未必就是中國股市的最大隱患。因為市場狀況和投資環境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不能再用以前的“賭場論”眼光來判定目前的市場情形;在發達國家,尤其在美國,平均家庭的資產證券化比例都在三分之二,只有很少部分的儲蓄和現金資產,因此我們全民炒股并非怪事,而且“全民炒股”給國企改革和國家發展作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目前投資渠道的單一使得銀行存款很難找到保值增值的好去處,顯然逐漸熱起來的股市也是一條出路。
可是從目前股民、基民蜂擁而至的情形來看,難免讓人擔憂其盲目性和風險隱患,雖然2006年的中國股市和基金給投資者巨額回報,但是身系“高位”的中國股市變化莫測,風險隨處不在。如果這個龐大的群體是一個理性之師、具備防范風險的能力,那么“泡沫”說和“全民炒股”說都不會影響太大,但是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投資者隊伍中,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綿羊”,防范風險的能力和保護措施極不健全,根本無法與“圈養的老虎”(機構)相抗衡,往往都是被無辜獵殺的對象。
雖然,管理層一直號召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資者不愿將自己的血汗錢交付給機構,讓相對成熟的機構與機構互相搏殺,反而是情愿自己親自去試水。造成中小投資者不信任機構和“全民炒股”不是無緣無故的。由于前些年的“基金黑幕”和中國股市誠信度普遍喪失,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聯合欺騙中小投資者,監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監管態度和權力尋租的現實,以及違規成本過低,市場環境普遍缺乏信托責任、契約責任和適當的法律約束,使得很多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各個參與方都產生信任危機,尤其是不信任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于是迫使“綿羊”親自炒股、與“圈養的老虎”生死博弈;其次是目前的機構并未完全讓投資者放心,雖然大部分基金都在2006年取得了良好的回報,但是長期能否繼續保持這一業績仍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可是,讓大多數不具備風險防范能力和缺乏估值能力的中小投資者去殘酷的股市中螳臂當車,顯然代價太大了。2月27日的“黑色星期二”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市場的大起大落中受損的必然是那些沒有做好風險準備的盲目者。
因此,要想改變這些狀況,首先得從提高監管者本身的信任度開始;其次是著手教育那些胡作非為的機構們,讓他們一定建立起信托責任意識,為持有人利益最大化著想,加大法律的懲戒力度,讓違規造假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另外要建立一個好的投資環境和市場約束機制,從制度上去保障弱者的利益,而非簡單的口頭“保護”,用規范透明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投融資渠道來吸引投資者,讓投資者自愿選擇去留,切勿人為消滅。(蘇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