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披露進入尾聲,今年上市公司首次出現因股權激勵而導致的虧損,而且一下就出現了兩家——伊利股份和海南海藥。這兩家績優股的虧損令許多股民始料不及,股民們試圖從這兩家公司分紅的愿望也化為泡影。
績優公司意外報虧
作為全國乳業數一數二的龍頭企業,伊利股份今年年報讓股民們倍感期待,然而該公司年報卻爆出每股0.22元的虧損,這一業績不僅讓散戶們難以置信,也讓許多專業投資機構大感意外。伊利報虧并非經營不善,而是其高管股權激勵計劃產生的巨額成本一次性分攤,沖抵了去年的經營利潤。年報顯示,2006年11月,伊利共授予激勵對象5000萬股股票期權,這些期權公允價值為每股14.779元,對公司產生的損益影響總額為7.3895億元,這筆成本分攤到年報中便出現了1.1499億元巨虧。
無獨有偶,海南海藥也由于向高管授予2000萬股股票期權,對公司產生了7260萬元的損益影響額,導致海南海藥虧損5000多萬元。
股民煮熟的鴨子飛了
如果沒有股權激勵帶來的影響,今年伊利股份和海南海藥都將出現不錯的年報。廣東證券深圳營業部經理歐陽宇表示,按經營業績算來,去年伊利股份凈利潤應為6億多元,每股收益應為1.2元左右,這才是伊利股份應有的成績;而海南海藥去年取得了2000多萬元的營業利潤,這些利潤原本可以成為股民們的盛宴,股權激勵產生的巨額成本卻讓股民們到手的鴨子飛了。
激勵高管別讓股民傷心
“從2007年1月1日開始,上市公司執行新的會計準則,股權激勵產生的成本要計入經營成本。”歐陽宇稱,眼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正準備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由此產生的成本會對上市公司的年報產生重大影響。“就算成本分攤不會導致企業產生虧損,至少也會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大打折扣,進而影響股民分紅。”歐陽宇建議,上市公司可以分階段分攤股權激勵成本,或在設計股權激勵方案時,以較高的業績增長率為前提,讓股民和高管實現雙贏。(記者王劉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