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4日電 香港《明報》刊載署名“馮其十”的文章稱,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強調“以糧為綱”,后來此調不彈久矣。然而近來中南海對糧食問題之重視卻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糧食形勢不樂觀,部分國家已因糧荒引發混亂;二是年初冰雪突襲,內地通脹攀升,糧食和食品首當其沖,倘若糧食短缺防線突破,政府防止通脹布局將功虧一簣。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文章稱,今年1、2月,中國CPI升幅超過8%,其中食品價格分別漲了18.2%和23.3%,而糧食升幅尚可,才不致使CPI飛升。
眼下,國際糧食庫存吃緊,存量處于25年最低;買盤資金涌動,導致3月全球糧價增逾五成。全球糧食尤其是大米,其主要產區泰國、越南、印度等紛紛限制大米出口,保證內需。
文章說,“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最知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硬道理。溫家寶總理連日召開會議,考察農耕,指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及抑制通脹,是迫切要求;并放言糧儲充裕,中國人有能力養活自己,打消通脹預期和搶購風。
盡管溫家寶總理所言如此,但農業部卻不敢大意,稱今年是內地近年來的艱難時世,矢言確保農糧生產不停滯不滑坡,糧食供給不脫銷不斷文件,農產品價格不大漲不大落。當然,要如愿以償,需各部委通力合作。
投入三農金額加碼
文章說,中央財政部在今年預算安排“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投入5625億元人民幣,在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再增加投入252.5億元人民幣,主要直接補貼農民,包括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提高最低收購價等舉措。發改委、財政部照單抓藥,更稱提高收購價不會給通脹加溫。平心而論,這些補貼攤到農家頭上,在農資等提價下所得已無多。好在農耕乃農之本分,進城務工也不易,預計內地今年糧食仍處平穩發展態勢。這在全球糧價高企、內地通脹預期加劇下,不啻定海神針。
大河有水 小河不干
文章還指出,國際大米價格近期猛漲,香港超市大米也熱銷甚至引發搶購。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在2007年提高出口大米稅收,而今年基本凍結出口的情況下,今年頭兩個月,內地供港大米已逾1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75%。商務部近日更表態,再增5萬噸供港澳大米的出口配額,給港人派發定心丸。
文章最后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稱,中國糧食產量估計在5億噸左右,稻谷產量將比2007年略有增長,目前稻谷庫存與消費比例在28%左右,可對穩定內地物價起到支撐作用,亦能給港澳施以援手。倘香港市場需求增加,當可滿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