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地震后的基金投資狀況也牽動了無數基民和股民的心境。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市場關于基金投資的評價出現明顯的“兩極化”,有的人引述基金的買入記錄,認為基金很“講政治”;有的人指著基金重倉股的起落,認為基金不顧大局,還有人提議要把震后大力拋售的機構和個人列入“黑名單”。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地震災后的基金投資。
地震對基本面影響不大
關于地震對于宏觀經濟和市場基本面的影響,整個基金業內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觀點的主流是,由于災區本身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不大,因此,自然災害不會影響中國經濟自身的運行趨勢(觀點之一可以參考本期基金手記)。
我們還可以引述一下友邦華泰基金最新發布的月報觀點。總體上,友邦華泰認為,市場從中長期角度看,仍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動力。而由于歷史持倉成本較高,市場經濟結構調整拉動股票市場市值結構調整,市場快速殺跌的動力也不充分。所以,市場有可能進入寬幅振蕩格局,以時間換空間迎來新的投資機會。
更有意義的部分是關于目前市場的策略選擇。該公司認為,股票市場的實質是一定的可預測性,更大程度上的不可預測性。因此,面對一個“短期、中期走勢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但長期趨勢一目了然”的股票市場,理性的投資者需要把決策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把決策建立在一個更長期的趨勢把握上。
不能盲人摸象
事實上,囿于短期的趨勢和市場波動,頻繁進行操作,已經成為基金進入2008年后的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病癥”。
而這個“病癥”和目前市場內日益風行的對基金投資評價的“短期化”、“簡單化”趨勢密切相關。
就以地震后的基金投資的市場評論來說,部分即有類似傾向。諸如,看著一、兩天的基金交易情況、或是個別股票投資情況就大膽推測基金投資動機的;不看基本面,而僅僅根據短期買賣就對投資者愛國情操下結論的;初入市幾天,尚無法辨認基金類型者,但卻熱衷于根據短期內業績表現判斷基金投資能力高下的。
這也難怪會有部分市場人士對近期的基金投資出現“忽贊忽彈”的神經質評價了。
類似的情況,今年以來還有很多,諸如前一階段的“QFII抄底A股市場”論,“基金砸盤XX板塊”論、以及最新出現的“QFII砸盤A股論”,以及關于這個觀點的爭論等等。相當部分都是帶有“盲人摸象”、“刻舟求劍”色彩的主觀臆測。
勿“鼓勵”趨勢投資
回到震后的市場上,基金投資的觀點真的應該因此事件而出現大的變化么?
借助突發事件打壓市場的投資行為固然為人不恥,借著“災后重建”大買某些股票難道就是“愛國”的善舉?
既然市場基本面本身沒有大的影響,那么隨著災情的出現,轉而大幅變化投資觀點的基金,顯然就有些問題。無論其是多翻賺空、還是空翻多,無論它短期內是否轉到錢。
同樣,如果有基金拿著基民的資產在短期內作大量、頻繁的買賣,做大量的趨勢投資。無論其是否盈利、短期內是買的多還是賣的多都不應當受到基金投資者的歡迎和認可。答案正是前文所說的,理性的投資者需要把決策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
而一旦基金違背自己的投資理念、違背了對基民的承諾,結果必然會讓基金持有人最終蒙受損失。這個比短期內的業績排名,或是抄底逃頂的成功率更重要。(記者 周宏)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