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鄉村價值底蘊和發展之道的創新文本——讀喬葉長篇小說《寶水》

摘 要:《寶水》是一部有關鄉村價值和發展題材的長篇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體現出其在當代文學中的典型意義。本文作者在甘肅掛職從事鄉村振興期間,讀到作品引起共鳴,一度當做工作指南。再次精讀,從解讀授獎辭入手,圍繞新時代文學之新的命題,進一步分解作品文本創新性,鄉村文化意蘊,結合工作實踐反觀其現實啟示,以農科專業背景、讀者和在場者的多重視角去認識作品,切實談閱讀感受,對作品在鄉土文學傳統中的繼承突破、同題材作品中的破陳求新進行了辨析,創作動機進行了探究,用社會學觀點剖析作品的城鄉融合視野,問題意識和人文觀照特征,使得本文呈現出一定獨創性。
關鍵詞:授獎辭;鄉村發展;文學創新;城鄉融合視角;當代價值
中國的鄉村可大抵分為平原村和山村兩種,這是長篇小說《寶水》帶給我的概念,也提醒我不同鄉村發展之道不同。在中國古典美學標簽里,山村曾是一種美的代指,但一度凋敝,空心化。近年來通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諸多美麗山村重新整裝亮相,社會化資源進場,離鄉者重新返鄉,鄉村進入了以城鄉融合為特征的新發展階段。在視覺的巨變下,鄉村內部也悄然微變,尤其是人的觀念?!秾毸肪褪且赃@一正在行進的壯闊時代為背景,以作者喬葉女士家鄉豫晉之交“南太行”腳下的一個美麗小山村“寶水”為場景,構建起一個鄉村內外建設者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去除分歧,融合共識,合力實現鄉村文旅發展,鄉風文明進步的故事。作品既忠誠于當下鄉村發展現實,又以文學手法賦予鄉村理想色彩,貢獻出了一個具備時代特征、熱氣騰騰、讀起來共鳴迭起的文學讀本,榮獲茅盾文學獎。
作品在期刊首發時,筆者正在另一處兩原之交、山村遍布的甘肅臨潭掛職幫扶,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又是農科畢業,家鄉也恰在“南太行”另一側的山西晉城,可以說與《寶水》是一場恰逢其時的相遇,時常結合工作翻閱作品,體會作品是如何認識當下鄉村、理解鄉村的。掛職期滿回京后,恰逢《寶水》獲得茅盾文學獎,又反復精讀,進一步體會其文學、文化、社會學特征,試圖調動個人多重視角,去找尋認識這部優秀作品的新角度。
授獎辭通??勺鳛檎J識作品的切入口,我們不妨重溫一下:
“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映照著‘山鄉巨變’。移步換景的風俗風情與豆棚瓜架的傾心絮語,涵容著傳統中國深厚綿延的倫常智慧和新時代方生方長、朝氣蓬勃的新觀念、新情感、新經驗,在創造新生活的實踐和人的精神成長中,構造融匯傳統與現代、內心與外在的藝術形態,為鄉土書寫打開了新的空間。”①
“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這也是筆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總體風格基調,與作品賦予寶水村可以去除城市沉疴的調性統一。山鄉巨變有目共睹,大開大合的文學書寫鼓舞人心,但這也是致廣大而盡精微之事,喜悅之時,理智告訴文學還應該觀照風云變幻下的微塵雨露,以完成孜孜以求的初心使命?!秾毸返脑捳Z體系確如授獎辭所說:“豆棚瓜架的傾心絮語”②,似乎延續了作者早期散文創作的文風,有較高識別度。
作品主要故事線索明確,以一年周期及四季輪轉為時間刻度,講述了一個農村出生、進城工作、經歷中年喪偶等變故、不堪城市重負而停薪留職的職場女性地青萍,隨好友老原回到家鄉平原村福田莊附近的美麗山村寶水村合伙經營農家樂,并積極參與鄉村治理,深刻體察鄉村社會肌理的故事。作品同時又穿插了幾個主次分明、明暗對應、相對平行的輔助故事,通過塑造村社干部、德高望重老人、鄉建專家、手藝人、支教學生等各類人物群像,描摹豐盈鄉村風物,揭示了鄉村蘊藏的“傳統中國深厚綿延的倫常智慧”,展示了建設者們實踐而來的“朝氣蓬勃的新觀念、新情感、新經驗”,實現了新時代鄉村題材作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融匯傳統與現代”③的效果。從現實角度講,作品非常突出地關切了城鄉融合發展困境這一社會學前沿話題,以文學的方式介入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得作品成為了一個多重價值并重的創新讀本,從而印證了授獎辭所說的“為鄉土書寫打開了新的空間”。
一 鮮明的新時代文學創新創造文本特征
中國作協十代會工作報告提出“新時代文學”概念并明確使命任務④,為文學當代發展指明方向。關于新時代文學新在哪里,諸多學者探討,其中一類表述是可以與《寶水》互證的,即細節的營造、打磨與管理⑤。作品看似是常見鄉村題材,但內容不庸常,細節飽滿,張弛有度,在讀者被新媒體大量“吸睛”的今天,彰顯出其較強的紙本閱讀黏性,媒體談論度較高,體現了作者匠心獨運的文學創造性。
首先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章節結構和標題。作者用“冬春”“春夏”“夏秋”“秋冬”把全文平均分配為四個大章,每章三十小節,與自然時序對應。以一年周期、四季輪轉為時間軸,從正月“落花燈”寫到臘月“點燈”祭祖,又與鄉村生活節奏對應,真實的生活仿佛躍然紙上。先后使用“失眠癥”“長客不是客”“極小事”“新聞之聞”“臟水洗得凈蘿卜”“后河集”“桌面下的理”“景兒都是錢”“數九肉”等作為小節題目,頗費功夫。有的小節前后關聯,如“誰的主場”“站隊”等均講大學生支教,有的小節獨立成篇,如“挖茵陳”“后河集”。有的標題直抒其意,如“試菜”“不受罪咋享?!保械臉祟}深藏大意,耐人尋味,如“滴水藏?!薄罢娟牎薄袄锔窭恪雹?,似乎是一種借喻手法,也就是農村常見的俗語,這是鄉村語言體系的一大特點。方言土語的特殊性不僅在發音上,而是承載著鄉土歷史流轉基因。在鄉村工作聽不懂方言,不會使用方言,可能意味著不理解鄉村,無法真正融入鄉村。
自小說文體第一次繁盛的明清始,小說就以語言藝術為扛鼎,四大名著里經典對話比比皆是。進入現代以來,隨著鄉土文學的產生,方言的使用就是魯迅、趙樹理、柳青等文學前輩創立的文學傳統⑦,為相應的地域、時期留下了可存證文本?!秾毸穼υケ闭Z言的梳理記載意義也應如此,文中大量的意為出色的“卓”,寵愛的“景”,可愛的“漆”,散步的“悠”,差勁的“瓤”,如大家皆知的豫語“中”一樣,因為“極簡”,令人銘記?!熬投夹Α笔侨念l次最多的詞,其具體旨意也引發諸多討論,筆者認為詞匯背后的思想邏輯是指外來者對鄉村見聞接納所持的態度方式,即先接受、再消化,也提醒我們鄉村社會規則與城市的不同。此外就是由人物外號、歇后語、諺語、順口溜、典故等大量鄉村語言,即“豆棚瓜架的傾心絮語”⑧構成的堪稱鄉村寶典式的內容,如形容閑聊天的“扯云話”,用不著的“擱不住”,歇后語“褲襠里抹黃泥”⑨等,體現了作品語言藝術的強烈意志。
除了方言詞句,作品在語言上還有一大特征就是長篇長段對話。在諸多藝術門類中,對話作為話劇的主要特征,應用在小說中后,提升了戲劇性、鮮活感。⑩現場對話是鄉村這類相對封閉的熟人社會很重要的交往場景,甚至是鄉村干部主要的工作技能?!秾毸返膶υ挻蠖嘣趯懘逯魅未笥⒒忄l村事務矛盾過程時使用,通過對話,對出公序良俗、世道人心。譬如村主任大英出場的第八節“敲瓷磚”等章節中,大英和村民張大包關于村貌改造理念爭議的長段對話,講述了大英如何做工作,使得群眾轉變私心、認可村里決策的過程,體現出基層干部在鄉村治理中如何娓娓道來,以民為本,將心比心,從而贏得群眾支持,幫助群眾成長的感人過程。筆者在基層幫扶能深切感到,這樣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真實上演,通過熱騰騰的文字躍然紙上,就使文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使得人們無形的情感思想得到有形的塑形刻畫,實現了文學和社會的緊密連通。
小說重在塑造人物形象。作品既有主要人物、典型人物,也有豐富的人物群像。作品塑造了進村投身農家樂的地青萍、農家樂合伙人老原、夢載鄉建院專家孟胡子、實踐支教大學生等外來建設者,閔縣長、楊鎮長、村支書大英、村兩委班子小曹、村醫徐先兒等基層干部,德高望重的鄉村老人九奶,村組長、包工頭張大包、愛占便宜的豆嫂、村會計張有富、開超市的婦女主任秀梅、精通算卦的趙先兒等村民,共數十個不同類別的人物形象,作者準確地抓住了當前鄉村振興舞臺上的人物關系圖譜。其中地青萍是主人公、講述者,與大英、九奶共同構成故事演繹的主角。對村支書大英的諸多著墨,可以認為是在塑造典型人物,對應文學經典作品里的先進模范人物。脫貧攻堅勝利后,鄉村要全面振興,發揮黨建引領,農民主體作用,處理好各項事務,就要有堅強的村兩委班子,那么村支書作為班子帶頭人,如何寫,是重點也是難點。作品中的大英有三頭六臂,什么事都能擺平,但作者沒有把她設定為“高大全”式的人物,作品對大英工作風格的定位是“撲得開、收得住,能應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⑪,這個人物定位忠誠于現實,從筆者真實體會來看,她遇到的困境也是現實的困境,她的觀點認知、處事方式對鄉村治理工作有啟示。應該明確,抓這一人物的塑造,體現了作者非常有擔當的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
另一主角人物九奶的出現,是作品與很多同題材作品人物設置顯著的不同所在。作者自述在創作中把作品的背景村莊從豫南調整到了家鄉豫北。⑫相信正是這一調整,作者實現了由觀村到憶村、從外部到內部的站位轉換,為作品融入了家鄉記憶,私人情感,才使得作品出現了對鄉土常見的親密無間的情感之外,更加牽腸掛肚撕心裂肺的一面,即穿插了一條記載主人公地青萍少年鄉村記憶重負、與寶水村對照的平原村福田莊命運的暗線故事⑬,其中和地青萍奶奶長相相似的老人九奶就是重要人物設定,并借此來進行鄉村發展大步超前常規敘事之外的反向敘事:探究不同類型鄉村資源稟賦,發展命運,反思陳舊的鄉村文化消亡觀,主張守護傳統鄉村倫理綱常,倡導新時代鄉村傳統價值的回歸等,豐富擴展了作品的精神內核。九奶作為寶水村曾經的接生婆、最年長的老人,德高望重,去世時干部群眾的送別,體現鄉村社會亙古不變的尊重長者的道德傳統。筆者認為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文字是對九奶臨終前“牽腸拉肺”地唱“菜名曲”⑭的悠長深邃的描繪,使得一股只有中國鄉村才有的精神震顫呼之欲出。

二 以豐盈的鄉村風物承載精深的文化底蘊
景觀描寫一度被小說創作視為齟齬,認為它是散文的正途,而散文創作邊界的一再突破又不斷摒棄單純的景觀描寫。在此過程中,當代文學作品中精彩的狀物描摹出現了缺憾,起碼對于鄉村小說是一種缺憾,因為不同于光怪陸離的城市,沒有舞美背景的鄉村舞臺真實性令人懷疑。有評論家明確指出景觀描寫是文學作品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作品的濕度和柔潤性。⑮與其說是創作觀念上的不主張,毋寧說是有實現難度的,沒有作者的“跑村”“泡村”⑯,很難呈現出與鄉村本相逼真的效果?!秾毸肪坝^描寫的容量可認為達到了鄉村風物志書的級別。作者曾自述:“這個既虛且實的小小村落……下筆時我才發現與其相關的東西是那么多。新舊房屋,花草菜蔬,莊稼田地,每家每戶。” ⑰于是,作家進行了充分的社會田野調查,為讀者一點點撿拾起與都市生活久違,或者也被鄉村本身遺忘了的珍貴鄉村風物,呈現出一派鄉村美學景象,體現作者為文之用心。
有學者歸納,中國鄉村自百年前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寫作對象后,在“啟蒙鄉土小說”“主流現實主義鄉土小說”階段,鄉村一度以愚昧凋敝落后面目,或者作為抗爭城市失序發展的對照想象空間示人,直到“中國式的鄉村小說形成”,文學才真正把鄉村聚焦為主體。⑱如果不能在文學的流轉變調中去看待《寶水》,則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作者本人在創作談中提到“我想寫有新特質的鄉村,而牧歌式的,悲歌式的,審判式的......雖然比較好把握,卻也實在提不起我的興致?!?#9330;可見作者是在尊重文學傳統中的尋找突破,是幾經創作方向大幅度調整而出的精心力作。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在脫貧攻堅勝利,開始鄉村全面振興尤其是文化振興階段,鄉村蘊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被激活,鄉村文化正在走向繁榮已是事實,鄉村社會快速變革,需要能把握當下鄉村實質的文學作品出現,應時而變,保持文學蓬勃的生命力。鄉村振興,文化如何先行,《寶水》對豫北鄉村民俗風物的豐富呈現,鄉村文旅產業的擘畫,體現了文化的“有形”感、“價值”感,是作品適應時代要求的表現。
作品對鄉村的環境設施、民俗活動、特色食品、民間文化等物產精勾細繪,構成了一個不同于過往鄉村印象的生機勃勃的鄉土世界新圖景,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走在現代化前沿的一批鄉村的代表。如寫到龍王廟、門上楹聯、鄉村大喇叭等鄉村建筑設施裝飾。寫到梯田、旋柿架、荊編等農業生產設施工具。寫到柿子、茵陳、澤蒜、山韭菜等農林產品,潑茵陳水、麥苗配茵陳等食療搭配,藜蘆吃了會中毒等常識,蒸白蒿、構穗、芥菜疙瘩等農家食品,其中大燴菜的每種食材一一羅列。寫到“小天倉”敬倉神、后河五十集、年終殺豬宴、耍獅子、唱《菜名曲》《闖碼頭》歌謠、辦村晚、長桌宴、猜枚等鄉村民俗文藝節慶活動,寫到農家樂、村史館、小超市、慌溝養雞等鄉村特色產業形態,寫到蓋房子上梁禮等民間傳統,寫到“三月三,薺菜煮雞蛋,勝過仙靈丹”等諺語順口溜童謠......十余類數百種元素一一鋪陳,幾乎可成為了解豫北鄉村的“手賬書”。其中“早清明、晚十一”“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蠶老一時,麥熟一晌”等諺語蘊含了四季物候,“編筐窩簍,能養十口”飽含了勞動致富的道理,“拽下簾子說話——沒里間沒外間敞開了扯”⑳點明了鄉村治理方法論,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拿古老山村寶水與周邊的平原村福田莊、景區新商業村云里村、云下村的對照,提示鄉村振興要重視不同鄉村資源稟賦,采取不同發展之路,要重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作品中,主人公地青萍除了合伙經營農家樂,還在做一件零零散散貫穿全文多個章節的事:籌建村史館,這個在當前鄉村大地普遍發生的事情,就是作品強調鄉村文化振興重要性的體現。作品選用的“村晚”情節,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精神生活狀態。筆者在基層工作發現,群眾最喜歡看秦腔、花兒等文藝演出,村里能辦得起一場演出,除了大的資金打頭,一般還需要數十甚至上百位村民擁護籌資入伙,最能證明這個村子的鄉村精神生活狀態。作為蓬勃發展的寶水村,建村史館、辦“村晚”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作品的這一情節設置,準確把握住了當前鄉村文化生活潮頭的特征和主線。
作品還寫到寶水村群眾結合鄉村旅游開發特色食品、伴手禮品,如悶壇肉、柿子醋、“懷川醉”酒、對節木拐杖、“柿柿如意”紙袋套裝產品等,詳細寫了創意開發過程,如同提供了說明書,可供參考復制。寫到打造網紅產品除了保證味道好,還要與節氣聯合增加文化內涵。寫到為鄉村景觀進行“文化提升”,給景觀“編寫說辭”,點出需要文旅融合發展。寫到村民逐步認識到“景兒都是錢”㉑,是可以吸引粉絲的直播場景,游客拍照的打卡點,說明寶水村和村民迎來了實質性的進步,開始重視鄉村文化的經濟價值,這是作品提供的鄉村發展之道,給同類型鄉村提供了發展方法論,即要突出鄉村的物產、文化、生態資源綜合優勢,其實這也是鄉村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之所在。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中國作家協會不斷倡導新時代文學創作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讓傳統文化的黃鐘大呂奏響在文字構筑的精神世界里。㉒同為河南籍的著名作家李佩甫先生曾評價作者當前的創作“比之前小說闊了”。筆者認為《寶水》既是闊在了文本架構之中,也是闊在了文化意蘊之中。文化豐盈和文化自信是鄉村長久發展的底氣,作者想表達的這一思想精深地暗含在了作品關于鄉村風物的每一道筆墨當中,浸染為一幅鄉村文化振興美麗圖景。
三 對鄉村治理問題的深度關切和人文觀照
回顧當代文學史上的好作品,除藝術上吸引人,也要對現實有所觀照,也就是要有問題意識,讓讀者共鳴,才能以文化人。消除絕對脫貧后,隨著鄉村振興、城鄉融合,鄉村治理難題顯現,而諸多細枝末節還不甚明顯?!秾毸纷鳛槲膶W作品,非常有超前意識地探討了這些話題,令人稱贊。作者自述反復閱讀了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名作《鄉土中國》,因而準確把握到鄉村“差序格局”等實質㉓,讓《寶水》有扎實的實踐和理論支撐,從而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魂,呈現出鄉村治理方面“朝氣蓬勃的新觀念、新情感、新經驗”㉔,對讀者認識和處理問題形成前瞻性的啟示。
“問題來了,解決便是”。筆者認為這句話可當做《寶水》談問題解決思路的“題眼”,而路徑就是要理解鄉村“涵容”的倫常智慧,在村支書大英處理村務上有明確體現。如“開大會”一節講寶水村通過開村民大會,對垃圾處理動員、游客開放私人廁所、農家吃住費用標準、招牌風格大小內容、村史館征集農具共五個事項進行議事的過程,抓矛盾典型,給辦法清晰,堪稱教科書級的鄉村工作指南?!芭K水洗得凈蘿卜”一節關于趙順房子事件的處理,大英的心態是該理解理解,該批評批評,認為長久來看,人品好比能力重要,都是基于作品談到的“官方規則和民間道德向來是兩個系統”的定位,這也是作品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懊サ牧夹摹币还澲v述大英化解村民七成對農家樂罰款不滿從而誤會她不公平的風波,用大段獨白,真誠的語言,最后平息風波,后來紛紛致歉的過程,體現出積極坦誠面對問題可以達到的效果。九奶說“人在人里,水在水里,哪能只顧自己”,孟胡子說“羊毛輕也怕擱到秤上稱”,大英說“慎用正面強攻,多用側面技巧”,以及反復同題出現的小節“極小事”㉕對諸多問題的探討,都是對鄉村治理工作的重要啟示。與此同時,作品中的“外來客”同樣入鄉隨俗,認同并掌握了鄉村治理之道。如“以姓氏筆畫排序”一節采用姓氏筆畫排序,有意見的村民張大包方才作罷,體現公平中的智慧。這也告訴我們,鄉村的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該粗就得粗,該細就得細,核心在于是否“在理”。㉖
筆者在掛職實踐中感到,治理問題的核心或者長遠目標,是要解決人的觀念問題,形成適宜的公共文化秩序。解決治理難題,實施鄉村振興,最終目的都是“為人民”。所以作品除了對鄉村之“事”“理”等問題的探究,最終還是把握住了“人”的關鍵,進行人文觀照,謳歌人的精神成長。如從違規占用停車場轉變為鄉村手藝人的村民大曹,在村史館征集展品中大曹對給村史館捐贈的態度轉變發生于認為青萍是“給村里辦事”,豆哥從想要錢到主動給村史館送沉重的漢白玉石雕的原因是認同“放在館里合適”,鄉村內部的人與鄉村在同步進步著。還有一種完全來自外部的成長轉變,即返鄉者獲得的城市經驗,如作者寫到擺攤賣柿餅切小塊插牙簽供游客免費品嘗的安嫂子時,刻意提到她“不愧是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里待過的”㉗,這便是作者城鄉融合視野的例證。在此視野下,作品還探討了外來建設者和村民的共同成長,如支教大學生開展鄉村美術教育、捐頭發公益時,村民心態反復變化,從“哪能巴望著人家外路人對咱村有多少真心哩”的質疑態度,到扎堆帶孩子聽課,給大學生“悶壇肉”,而大學生也從認為村民愚昧落后到認識到客隨主便、需要因材施教的道理㉘,達到了共同成長。
作品的問題意識還表現在對真實鄉村的正視,隱憂和批判上。如大英女兒嬌嬌幼時遭遇猥褻帶來的陰影、香梅受丈夫七成家暴而反擊等情節,這些多年來鄉村社會繞不過的傷疤和隱痛,是鄉村實實在在的現實困境和弊病,而這一切在鄉風文明建設帶動下正在逐步好轉。作品的城鄉融合視野同樣應用在了對游客和村民雙方的矛盾沖突、尤其是對部分游客素質的批判中,在鄉村題材文學作品中不多見,如游客捋槐花擤鼻涕滿地甩,掐月季花,香椿芽罰款輿情事件,對著嬌嬌拍照,游客丟相機懷疑村民。當前的鄉村振興不是農村單向提升,而是以城鄉融合為特征的鄉村振興,無論是經驗還是問題,也都不是單向的,這種流動和雙向特征,也是《寶水》給予鄉村題材文學書寫的啟示。
作品討論了封建迷信和傳統文化的區別,也是筆者感到很多鄉村基層干部在工作中時常遇到的顧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形成一定的阻滯。作品說“能往好處歸攏的就是傳統文化”㉙,便解答了一些基層干部的疑惑。這個小切口實為大話題。
作品還關注了一些基層干部的不易,也是令人稱贊的,筆者認為寫作對象的轉移,是脫貧書寫向振興書寫階段性轉移的標志之一。如寫到閔縣長、楊鎮長等縣鄉兩級干部,很多作品憚于寫干部這一角色,但很多文學研究者也有共識,他們是社會進步中堅力量的重要一環,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㉚如全篇貫穿的閔縣長抓村史館工作,工作節奏描寫?!吧襻槨币还潓︵l村干部千頭萬緒的繁忙進行關注,文中穿迷彩衣的楊鎮長非常真實,鄉鎮干部時常需要整治環境,進農田,腿腳沾滿泥土,就是這般打扮?!叭松硇√斓亍币还澲v述了村醫工作的繁重,進而關注群眾精神身體衛生健康問題。
以上案例不勝枚舉。作品的問題意識和人文觀照,為現實生活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正是因為對諸多與現實相關話題的探究,對諸多真實存在人群困境的體微,使得《寶水》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讀者情感共鳴,有突出的現實啟示,成為探究鄉村價值底蘊和發展之道的創新文學讀本。
注釋:
?、佗冖邰?#12884;本引句及本段其他未特殊標注引句均摘自網頁內容,《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喬葉〈寶水〉》,中國作家網2023年11月19日。
?、蔻?#9322;⑭⑳㉑㉕㉖㉗㉘㉙本引句及本段其他未特殊標注引句均摘自圖書,喬葉:《寶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
④張宏森:《高舉偉大旗幟 全面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國作家網2021年12月18日。
⑤黃發有:《論文學細節與文學性》,《當代文壇》2023年第6期。
⑦觀點來自“錢理群、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等圖書日常閱讀,非原句引用。
?、庥^點來自“葛一虹:《中國話劇通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等圖書日常閱讀,非原句引用。
⑫喬 葉、王雪瑛:《對話喬葉〈寶水〉:汲取生活的新鮮“寶水”,描摹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文匯報》2023年10月8日。
⑬鄧小燕:《再造“故鄉”——以喬葉〈寶水〉的鄉建書寫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3年第12期。
⑮王 干:《為何現在的小說難見風景描寫》,《光明日報》2022年4月13日。
⑯喬 葉:《領生活之命(創作談)》,《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2月2日。
⑰喬 葉:《皆為寶水》,《小說選刊》2022年第10期。
⑱施戰軍:《論中國式鄉村小說的生成》,《南方文壇》2010年第4期。
⑲喬 葉:《貼合鄉村的骨骼去生長》,《文學報》2022年10月13日。
㉒張宏森:《努力推動文化創新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人民日報》2023年12月5日。
㉓費孝通:《鄉土中國》,作家出版社2023年版。
㉚劉 瓊:《傳統與現代交織下的鄉土生活書寫——關于喬葉的長篇小說〈寶水〉》,《中國文學批評》2023年第3期。
作者單位:崔沁峰,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本文刊發于《西部文藝研究》2025年1期,2025年2月出版)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5日 19:38:51
- 2025年05月05日 18:31:47
- 2025年05月05日 12:48:12
- 2025年05月05日 12:43:37
- 2025年05月05日 11: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