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陽江五月五日電 創新珠三角:“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揭密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某潛水打撈公司合作在廣東上下川島外海域進行沉船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艘木質古代沉船。一九八九年八月,該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按照整體打撈的實施計劃,今年七月左右,“南海一號”將重見天日。
據估計,沉落于海底已有八百多年的“南海一號”打撈費用估計在一億元人民幣左右,為“南海一號”打撈出水后量身定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也需要一億九千萬元人民幣的大投入。“南海一號”從前期探測到整體打撈、保護陳列的全過程,可謂“滿船盡帶黃金甲”。
“南海一號”在水中的重量將達兩千八百噸,水面重量將達四千八百噸,如果沒有相應的起重設備,該工程根本無法開工。因此,被譽為亞洲第一吊的四千噸全回轉起重船“華天龍”號應運而生。重達五百三十噸的“南海一號”考古打撈沉井日前也由廣州打撈局歷時一個多月設計和制造完成。
經過專家的多次論證,整體打撈模式是對“南海一號”的最佳保護方法。步驟大致如下:一、先用精密的水下定位儀器,勘測定位沉船位置,并打下十二根定位樁;二、定制一個巨型鋼沉箱(即“沉井”),使用“靜壓法”將沉井緩緩壓入淤泥,整體罩住沉船船體及其周圍淤泥;三、挖空沉井兩側區域內的泥沙;四、從上沉井底部兩側穿引三十六根方形的鋼梁,形成一個封底的“鋼箱”;五.、穿起吊鋼絲,上、下沉井分離,并用起重船“華天龍”將上沉箱整體起吊,再放到全潛駁上;六、全潛駁起浮、拖航;七、將沉箱拖移至預先做好的“水晶宮”內。
廣州打撈局認為,打撈工程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集中在鋼沉井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鋼沉箱起吊這幾個關鍵步驟,經過精心的科學計算和周密準備,目前整體打撈在技術和工藝上是安全可靠、切實可行的。
整體打撈古沉船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稱的美國專家喬治巴斯在觀看了整體打撈方案的模擬試驗后贊不絕口。
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總建筑面積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平方米,主體工程的靈魂是“水晶宮”,“南海一號”沉船打撈出水后,將從海底平移到“水晶宮”內,供人們觀賞。此種保護和陳列設計方案,在世界范圍的考古類主題博物館中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