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人物簡介]李德生:1916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紅軍師交通員,八路軍團長,志愿軍副軍長,12軍軍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7年,我擔任晉冀魯豫軍區6縱17旅旅長,親歷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軍事行動。
這次軍事行動,顯示了毛主席運籌帷幄的智慧和膽略。主席要求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插大別山,占領以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與華東陳粟大軍及陳謝兵團向南作“品”字形展開,問鼎中原,威逼長江,虎視南京,與蔣介石作戰略決戰,從而揭開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
從魯西南到大別山有千里之遙,我們在躍進路上要經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淮河等重重障礙。我們的行動方向是絕對保密的,一開始敵人并沒有發覺我軍的戰略意圖。
8月12日,我劉鄧大軍跨越隴海鐵路,殲敵地方部隊數千人,這時,敵人仍誤判我們“不能北渡而向南流竄”,布兵堵我南進,妄圖把我們消滅在黃泛區。
時值雨季,道路泥濘,黃泛區又是有名的沼澤地帶,大部隊行動極其困難。但廣大指戰員聽說躍進大別山是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計劃,創造更大的勝利局面,群情激昂,士氣高漲,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和日曬雨淋,不畏敵機的頻繁騷擾,不顧齊腰深的泥潭,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向南疾進,終于通過了黃泛區,粉碎了敵人迫我于黃泛區作戰的企圖。
直到這時,敵人才從空中偵察和沿途城鎮的種種跡象悟出端倪,我大部隊并非“被迫南竄”,而是挺進大別山。蔣介石如夢初醒,緊急抽調十幾個師圍追堵截。在這危急關頭,劉鄧首長下令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大別山。
“狹路相逢勇者勝!”各旅團經過激烈戰斗,終于沖出重圍。
我軍一路馬不停蹄,英勇拼殺,于8月26日抵達淮河。淮河是我們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最后一道險關。根據原來的水文調查,淮河是可以徒涉的,但當時上游突然漲水,敵人又將船只劫走、破壞,只找到十幾只小船,一天也難以渡過一個旅。
前有淮河,后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當晚,劉鄧首長趕到現場,尋找渡河辦法,劉伯承司令員親自下河,用竹竿探測水深,勘查水情,終于發現上游洪水尚未下來,有些河段可以徒涉。
真是天助我也。我軍迅速在淺水河段,沿著水標,分成多路縱隊,在寬闊的淮河上,浩浩蕩蕩,一夜之間,渡過了淮河,把進軍大別山的最后一道險關踏在腳下,我軍剛渡過不到半小時,上游洪水奔騰而下,淮河水位急速上漲,把敵人的大批追兵擋在淮河北岸。敵軍得知我們是徒步過河的,也紛紛效仿,豈料未到河心,大批人馬就被洪水沖走,只能望河興嘆。當地群眾都說,我軍是天助的神兵!
毛主席后來高度評價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勝利,認為這是推動革命車輪,使之走向勝利道路的歷史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轉變。
【編輯感言】
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別山
解放軍跨隴海渡淮河一馬當先
千里之遙行軍殺敵兩不誤
一步到位奪取勝利轉折點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