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0日電 毛澤東為什么能夠成為軍事統帥?《中國青年報》報道,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共同推出、貴州人民出版社8月出版的《軍事統帥毛澤東》一書,予以了官方權威解讀。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該書編者稱,在建軍80周年之際,我們感覺毛澤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為人民解放軍的建立、生存、發展、壯大出力最多。毛澤東是怎樣成為軍事統帥的,為什么他能夠成為軍事統帥?按通常情況來說,毛澤東青年時代學的是師范,如何當老師。他當年的志愿也是做一名教師或者是新聞記者,從沒有讀過軍校,學習過軍事理論,在實踐中又是半路出家,34歲才走上軍事生涯。此外,我們黨內不乏既受過軍事訓練,又有豐富作戰經驗的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是毛澤東卻脫穎而出,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軍事統帥毛澤東》畫傳予以了詳細的解讀。
智慧第一的政治家
該書編者認為,毛澤東首先是一個政治家。他具有準確把握事物本質,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機會的政治智慧?v觀他的軍事生涯,每當需要做出重大選擇的時候,他幾乎都做出了正確選擇,抓住了一切應該抓住的機會。
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時,是他第一個看準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中國國情,主動引兵井岡山,為黨保存了實力,也使黨有了喘息和重整隊伍的機會。
1935年在民族矛盾上升時,他看出了抗日是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誰抓住了抗日的旗幟,誰就能號召全國。他因此適時調整黨的政策,提出“我們要從關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發生時,他最初的反應是要殺蔣,但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若和平解決必然有利于中共的發展。于是,他一面在軍事上積極支援張楊,防止蔣軍的進攻;一面在政治上確立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促進了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使黨的合法存在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為黨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l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看出了全國人民希望和平,建立民主政府的愿望。他順應民意,提出了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抗戰勝利后,他通過重慶談判,將中共和平和民主建國的誠意召示全國,使日后國民黨發動內戰在全國和全世界面前輸了理,也使中共采取自衛戰爭有了民意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鋪好了路。
高瞻遠矚的戰略家
該書稱,毛澤東是一個善于統籌全局、高瞻遠矚的戰略家。l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以后,他明白蔣介石是不會容共的,于是,力排眾議,提出了用獨立自主的游擊戰配合國民黨作戰的戰略方針,為八路軍、新四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l938年春,毛澤東看到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日軍兵力空虛,立刻作出八路軍從華北山地進入到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重大決策,一方面使八路軍迅速發展,一方面使華中的新四軍同八路軍聯成一片,形成了極有利于我的局面。還在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便看到了東北地區的重要,提出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就有了勝利的基礎,為解放戰爭搶占東北爭取了時間。此外,毛澤東在指揮作戰方面的謀局布陣,也充分顯示了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如劉鄧直出大別山,對三大戰役的部署與指揮等,都是大謀略、大手筆,很難有人可以匹敵。
具有非凡的組織力的實干家
書中通過大量的圖文資料說明,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率領不足千人的隊伍上了山,這支小隊伍由工人、農民、一部分軍人組成,十分混亂,如何管理?又如何使他們在國民黨軍隊的叢林里得以生存,做到能打、善戰而不潰散?這不用說對于沒有帶過兵的人,即使有帶兵經驗的人來說,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毛澤東在整頓隊伍時,首先把支部建在連上,營以上設黨代表,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軍事民主,確立和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不久,又為紅軍制定了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做群眾工作的三大任務,使軍隊不僅能夠打勝仗,而且廣泛地發動了群眾,解決了軍隊的經濟來源問題,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隨后,又逐漸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加強了軍隊的紀律性。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為黨摸索建立了一支區別于任何舊式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把這支主要由農民組成的軍隊,打造成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聞名中外的優秀軍隊。
善于總結經驗的軍事理論家
該畫傳指出,在毛澤東22年的軍事生涯中,在紅軍十分弱小時,他同朱德一起總結了膾炙人口的十六字訣。當人們十分困惑,詰問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時,他寫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紅軍作戰失利,不得不進行長征后,毛澤東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幫助人們認識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當日軍十分囂張,中國人民感覺沒有出路時,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以增強國人戰勝日軍的信心;在我軍與國民黨激戰十分激烈時,他寫出《十大軍事原則》。他所總結的戰爭經驗,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粟裕說,他之所以能在極其困難的幾年生存下來,就是按毛澤東在井岡山的經驗做的。陳士榘回憶,他在解放戰爭中制定的一些成功戰例的方案,都是從毛澤東那里學來的。
既善于治軍又善于打仗的軍事家
有人善于治軍,卻不長于打仗;有人善于打仗,卻不長于治軍。毛澤東除了具有打造一支優秀軍隊的才能外,在指揮作戰方面,更留下不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出奇制勝、外線殲敵等等的成功戰例。如著名的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漳州之戰、婁山關之戰、四渡赤水之戰等等。
解放戰爭一開始,毛澤東就提出集中兵力以各個殲敵為原則,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蔣介石則提出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一出場,毛澤東就在蔣介石之上。我軍雖然兵少裝備差,但靈活機動到處殲敵,蔣介石雖然兵多裝備好,但包袱太重,處處被動挨打,很快處于下風,這也是我軍很快轉弱為強,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意志頑強、敢闖新路的馬克思主義者
畫傳稱,毛澤東是一個有著堅韌意志和頑強精神的馬克思主義者。二戰時期,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時,他的一些正確意見不被大家所理解,曾不斷受到錯誤的打壓,但他不分裂,不出走,而是相忍為黨。在長征最困難的時候,在紅軍左沖右突不能擺脫敵軍圍追堵截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敢于負責,有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他的戰友一起把部隊帶到陜北,開創了一種新局面。
在全黨把共產國際決議和俄國革命經驗神圣化,堅持走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時,毛澤東從實際出發,很快沖破了這一思想框架。他不僅在實踐上首先把武裝斗爭的立足點放在農村,而且從理論上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期間,雖然遇到來自教條主義的重重阻力,受了不少打壓,但他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為中國革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新道路,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張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