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在海內外急速飆升,也由此備受爭議與質疑。近日,北京“保利”召開“中國現當代藝術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專門就當代藝術品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展開了討論,當代藝術品究竟是“金礦”還是“垃圾”?當代藝術品屢創天價是否物有所值?投資當代藝術品的泡沫和風險有多大?這些成為收藏、拍賣、美術界均廣為關注的熱門話題。
淘金期已過,金子與垃圾并存客觀地講,眼下當代藝術品既不是遍地黃金,也并非充斥垃圾,而是金子與垃圾并存。應該說,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佳投資期已經過去了,現在早已不是昔日的遍地是金,而變成淘金不易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上漲波——“價值發現期”已經結束。
當代藝術品真正意義上的“金礦”是指2005年以前,因為當時國內絕大多數油畫家的作品尚在低位徘徊,價格能超過百萬元的可謂鳳毛麟角。進入2005年秋,國內當代藝術品開始出現大幅上漲,2006年始,張曉剛《同志120號》在紐約蘇富比春拍以97.92萬美元一炮打響,才真正拉開了中國當代藝術品飆升的序幕,并由此帶動了岳敏君、方力均、劉小東等人畫價的猛漲。隨后,在國內出現了北京保利秋拍劉小東《三峽新移民》2200萬元的高價,老畫家吳冠中的作品也水漲船高,《長江萬里圖》在北京翰海秋拍以3795萬元刷新了國內油畫拍賣新天價,當代藝術品的熱度從此令人刮目相看。
在當代藝術異軍突起后,價值發現的功能已經完成,從前被邊緣化、被市場冷落的局面已徹底發生改變,低位淘金已絕非易事了。同時,必須承認,行情的整體升溫也不可避免地導致魚龍混雜的現象,不少毫無藝術性可言,缺少投資價值的作品也趁機“搭車”上漲,垃圾屢見不鮮,價位高估比比皆是。盡管“金子”還沒有絕跡,但在價位高旋、風險急劇加大的情況下,做好甄別選擇就顯得相當重要。所以,“金礦”之說顯然缺乏依據,稱之為“被開發了的金礦”恐怕更恰當、準確一些,因為從前買了畫就賺錢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泡沫是正常市場現象,夸大或輕視都不可取
關于當代藝術是否存在“泡沫”,可以說爭議分歧一直較大。筆者以為,這主要因為利益、角度不同造成的,盲目夸大泡沫或有意忽略泡沫的態度都不可取。
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行情是否含有泡沫成分?中央美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主任趙力認為:“關于泡沫有很多不同意見,有很多人說泡沫成分很大,另外也有人認為沒有泡沫的市場不是好市場,還有人說這就像倒啤酒,倒的人不好才倒出泡沫。人們對于藝術品市場的通常認識是,一個東西暴漲,暴漲完了之后就是暴跌,而暴漲這里頭肯定有泡沫。”而趙力不這樣認為,談到泡沫,他認為是人們習慣性經驗在作怪。“價格上去后一定要暴跌下來才是調整嗎?不見得。就當代藝術品市場來講,從整體行情到名家行情再到作品行情,一直都在進行內部調整。比如有的藝術家前幾年火得不行,現在卻不見人影了。這種內部調整已經降低了泡沫風險。藝術品市場與一般市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品市場有重要作品與一般作品的區別,市場也正是利用了這點來進行調整。此外,泡沫問題還涉及到供求關系,尤其是‘求’,這就是資金,包括增量資金、后續資金。從這點來看,海外最大的資金還沒有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泡沫肯定會有,關鍵是它對于整個結構的破壞性有多大。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來說,泡沫不是主要問題,它的積極方面總是大于消極方面。”
筆者以為,盡管市場各方對于泡沫持不同意見,但由于藝術品市場不規范因素帶來的諸多不健康因素大量存在的問題還是不容忽視的。就時下的情況看,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不過150億元,年成交額相對中國人整體可支配的財富來說,還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我們該怎樣看待當前的泡沫論調呢?首先,我們要分清楚兩個概念:一是“市場泡沫化”;二是“局部泡沫”。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不僅泡沫程度不同,對整個市場的定性有天壤之別。少量的泡沫是經濟活動的正常市場現象,無礙于市場整體的健康發展,而市場存在過量的泡沫甚至市場泡沫化,無疑將使市場陷入投機的巨大風險,亟須市場各方人士警惕的。就目前情況來看,當代藝術市場泡沫雖然是局部的,但是其積累起來的潛在風險正在加劇。
對一個資本市場而言,有投資就有投機,泡沫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特別對一個新興市場來講尤其如此。所以就當前看,如果只站在拍賣一方的利益考慮,故意人為降低泡沫是有失公允的,否定市場存在泡沫,匆匆得出“市場無泡沫”的結論,這類人難免有掩蓋問題之嫌。同時也應辯證地看待市場中的泡沫,不能強求市場“零泡沫”,因為零泡沫的市場是不存在的,不符合資本市場的特征。夸大與輕視泡沫的態度,二者都不可取。輕視泡沫只能導致泡沫越積越多,直至市場崩盤。而夸大泡沫則會使投資者縮手縮腳,使市場失去發展的良機。
筆者以為,當代藝術市場的泡沫是由市場發展過快、場內外資金推動、人為炒作等多方面造成。首先,行情由“過冷”轉到“過熱”僅有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價格的急速飆升使泡沫大量產生。其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從整體看是一個“資金推動型”的市場,對于盤子并不大的當代藝術板塊而言,只要有新的場外增量資金加入,就將引起行情的大波動。在這一點上,它同股票市場毫無二致,“量價關系”決定市場漲跌,先有“量”,后有“價”,沒有資金上的量,價格上漲就無從談起。就國內當代藝術品的上漲而言,板塊輪流漲,資金總是趨向于流向容易帶來短期收益的品種。前幾年投資中國書畫的一些買家這一兩年也將部分資金轉向當代藝術品,連投資古美術的臺灣“寒舍空間”今年也開始投資當代藝術,僅2007年在國內春拍中就舉走了6000萬元的當代藝術品。對張曉剛、方力均、岳敏君幾位當紅畫家也是如此,海外資金造就了他們的天價。“寫實畫派”之所以在國內走紅,也是有相當資金屯集于其中。在海外炒“當代”,國內炒寫實,都因為籌碼在自己手中,雙方誰也不愿給對方抬轎子。在大量資金推動下,原有的價格平衡被打破,市場泡沫也就一點點增生。其三,人為炒作也是罪魁禍首,在利益驅動下,不少炒家、畫廊、畫家為了一己私利紛紛加入到造市的隊伍中,假紀錄、假成交司空見慣,使人們對當今的許多天價、成交率產生懷疑,人為因素使當代藝術變得越來越投機,泡沫迅速膨脹。
當代藝術從短期看,由于上漲時間還不太久,熱度仍會維持一段時期,充滿“猴性”是新興熱點板塊的一大特征,價格可能上躥下跳,是否具有穩定性令人擔憂。既然它的飆升是由場內外資金流動引起,那么資金的游離也會使它出現調整。泡沫的溢出和破滅是遲早的事,隨時進行內部修正是最好的,累積到一起只能是破壞性的。未來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品行情應是漲跌互見,一路上漲恐怕只能是有些人的一廂情愿。(牟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