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甘家口景王墳的一個院落里,頑強挺立著兩棵粗壯的棗樹。
兩棵樹的直徑分別達3尺,樹梢探到了3層樓上。在萬物成熟的9月里,它們碩果累累,如同紅色獎章掛滿了全身。
這是兩棵不同尋常的棗樹。有人叫它們“將軍棗樹”,也有人稱之為“郭老將軍棗樹”,將軍指的是原軍委工程兵副司令員唐凱,而郭老則是郭沫若先生。這里面有一段故事。
1958年7月1日,我國“兩彈一星”的工程在絕密的狀態中啟動后,國防部在這一天正式向特種工程設計院下達了工程任務設計書,工程兵為此組建了強大的部隊集結待命,等待著特種工程設計院的藍圖。這份要求在國慶十周年即1959年10月1日全部完成的藍圖,對于剛剛建院并擔任院長兼政治委員的唐凱少將來說,無疑是重大的責任和壓力。
設計院最初僅有60多人。唐凱將軍調動渾身解數,四處招賢納士,八方求援。所到之處,各個“山頭”的領導一路綠燈,鼎力相助。需要由唐凱協調的部門遍及國家和軍隊十幾個重要單位,其中還包括蘇聯40多位專家組成的龐大專家組……
正在這時,有一個意外的插曲。原來,最初的特種工程設計院被定點在北京玉泉路19號。這個像花園一般美麗的大院,曾是專供國外留學生學習居住的東方大學的校址。1958年8月,郭沫若先生奉命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也在四處尋找理想的校址,他看中了這個大院。他打聽到新建的軍委特種工程設計院正在此處建院。
郭沫若輾轉得知該院院長唐凱將軍是個很好說話的領導,便想商量與他調換一下地方。眼看就要開學,他很著急,心里又沒底,便請張勁夫同志陪同前往拜訪百忙之中的唐凱。
沒承想來到設計院大門口時,卻見唐凱已在那里恭候。見到郭沫若,他爽快地先開了口,說:“郭老的意思我完全明白,我們可以將這個院子支援給中國科技大學,保證在一周后搬家,絕不會耽誤開學的。”郭沫若和張勁夫都很感動,覺得這位將軍的風格真高尚。
唐凱說到做到,馬上組織搬家。這無疑給正在緊張進行特種工程設計準備的工作增添了許多麻煩。在唐凱的指揮下,一周之后,大院便騰了出來。科技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此事給郭沫若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時間到了1976年上半年,經歷了“文革”磨難的唐凱在北京醫院治病,意外地遇到了同在醫院治療的郭沫若。郭老又一次充滿感慨地談起此事,并向他表示謝意。二人開始敘舊時還很輕松,說著說著,郭沫若就變得沉默了,神情也顯得很復雜。他對唐凱說:“真對不起你,把你們剛建的設計院給趕走了,原來只想用那塊地盤好好為國家培養科學秀才和專家人才的,現在看來,那里也沒多大用處了……”兩個人一時都很傷感。唐凱安慰郭沫若說:“您要多多保重身體,國家和人民需要您這樣的科學家……”郭沫若眼睛濕潤了,說:“你也要保重啊,你是1929年的老紅軍了,你們許多人都為國捐軀了,你能活下來不容易呀,你是南征北戰的將軍,萬紫千紅中的一朵花啊!”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女士起身回到他們的病房,抱來一束鮮花送給唐凱。
從這天起,每日清晨,于立群都要送來一束鮮花,令唐凱將軍和夫人鄒光十分感動。出院的時候,郭沫若說:“你要出院了,我們不能再送鮮花給你們了,送點什么給你呢?我們家后院培育有棗樹苗,品種很好,你們回去種樹吧。”夫婦兩人親自將5棵棗樹苗包扎好送到唐凱的病房。
這些棗樹從此就在唐凱將軍的家里扎下了根,在唐將軍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棗樹一天天地成長起來,很快就開花結果了。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們先后搬家三次,每一次都如影相隨。雖然其間不幸夭折了3棵,可是剩下的兩棵竟然勢不可擋地茁壯成長著,年復一年地生存了下來。
郭沫若和于立群夫婦先后去世。棗樹從此成為故人留在唐凱家最珍貴的記憶。
從十幾年前開始,為了紀念郭老夫婦,唐凱將軍就萌生了為這兩棵棗樹申請北京市“名人名樹”文化遺產的念頭。同時,他身體力行,邊學邊干,推廣優良品種,用它造福更多百姓。
1999年8月26日,唐凱將軍也去世了。唐將軍的夫人鄒光作為4位當事人中的一個,備加珍視這兩棵棗樹,她先后想方設法在山東、湖北、北京門頭溝等地區推廣種植棗樹。
離休老干部孟桂之得知棗樹的故事,熱情地向北京市人大代表沈夢培介紹。不久沈夢培就向北京市人大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將這兩棵棗樹列入北京市“名人名樹”文化遺產的行列,用以紀念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真摯友誼。
2007年8月,北京市人大正式批準了“申遺”的報告。
兩棵棗樹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抖動著樹葉,發出颯颯的低語,好像郭沫若和唐凱兩位正微笑著,交談著,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那些難忘的往事…… (郭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