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講清史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被易中天、于丹等人尊稱為“老爺子”的學者閻崇年,明日將作客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三峽大講壇·歷史與文化系列講座”,在洪崖洞大劇院開講《康熙》。昨日,閻崇年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不僅披露了講座的部分內容,回應了《百家講壇》的種種爭議,還講述了自己首次走上《百家講壇》講得口吐白沫的有趣經歷,“老爺子”的幽默讓人印象深刻。
綽號“國家級免檢產品”
閻崇年是《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也是讓《百家講壇》真正火起來的人。閻崇年將《百家講壇》帶入了文史類系列專題,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在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讓《百家講壇》收視率持續上揚,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易中天、于丹。
對于自己在《百家講壇》的成功,閻崇年顯得非常謙虛,但他有一點很自信,就是他在《百家講壇》錄節目從來不需要重錄和補錄。閻崇年透露,在《百家講壇》,他有兩個綽號,一個馬瑞芳所賜的“黑社會老大”,另外一個編導們起的“國家級免檢產品”。原因是閻崇年錄節目從來都是一次通過,只要稍加剪輯就可以播出了。
上《百家講壇》其實很恐懼
閻崇年告訴記者,在上《百家講壇》之前,編導曾給他看過他們認為成功的一些講座光盤。閻崇年看過之后發現,這些人講得不錯,但他們講的自己學不來,所以只有“另辟蹊徑”,揚長避短。
閻崇年在《百家講壇》的“處子秀”是講努爾哈赤。回憶起當時的感受,閻崇年稱非常恐懼,“努爾哈赤在位44年,當中的歷史事件太多,要用42分鐘講出來,難度不小。而看節目的觀眾從學者到街頭買菜的大媽、甚至小學生都有,要讓大家都聽懂并且都認可,確實很難”。閻崇年說:“最終我決定從腦子中,把那些生活化、并且有趣的事例抽出來,再采用典型材料,從歷史科學的角度,選擇了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去講述努爾哈赤”。
連講60分鐘口吐白沫
閻崇年絲毫不避諱自己第一次上《百家講壇》的趣事。他說,當時他站上講臺一共講了60分鐘,中間沒有喝一口水,講完之后,他也急于想知道大家的看法和評價,立刻就與編導交流起來,突然編導的神情有些異樣,對閻崇年說:“閻老師,你嘴角兩邊怎么有白沫”。閻崇年這才發現,自己已經講得口吐白沫。閻崇年埋怨編導在節目播出中為何不告訴他一聲,編導委屈地表示:“我聽得太入神了”。
關于“明星說”:當了明星我們并沒有離開書房
閻崇年對于外界稱其為明星學者一說,有一句著名的論調,“我們研究幾十年學問,做個星還不行嗎?我藏在書齋五十年,出來曬兩年太陽,不行嗎?”如今,大多數《百家講壇》的學術明星已經感到疲憊,易中天提出要回到書房,而于丹也拒絕再進行簽售,對此,閻崇年有何看法?
他告訴記者,現在之所以四處講座,并不是為名利所動,而是與熱情的聽眾交流,能對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行補充和修正,同時也能成為自己做好學問的動力。而每一次講座,對于他本人來講都是一種挑戰,“我需要準備材料,查閱資料,提煉觀點,這些事情都是需要在書房完成。當了明星,我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書房,只是生活不再是單純的看書、寫東西這樣一元化而已”。
關于節目變化:《百家講壇》不能講評書
在一大批文史學者走上《百家講壇》之后,《百家講壇》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焦裕祿》、《紅旗渠》、《金正昆談現代禮儀》等題材開始出現,對此,閻崇年認為,《百家講壇》從文史轉向其他方面,說明觀眾在其他方面有需要。但《百家講壇》作為學術文化講壇,不管怎么變,必須要具備四點——學術性、文化性、教育性、大眾性,《百家講壇》不能講評書,也不能進行單純的學術研討。
閻崇年還透露,繼“小于丹”蒙蔓講《武則天》之后,明年一月,由他主講的《康熙》將在《百家講壇》亮相,一共20集,目前已經錄制完畢。
《康熙》講座:“泄密”《百家講壇》
據了解,這次重慶之行是閻崇年第二次來渝,在他眼中,“重慶是一座非常大氣的城市”。而昨日,他也向記者透露了本次來渝講座的主要內容。
透過康熙講治國平天下
本次講座,閻崇年將通過對康熙在位61年歷史的講述,讓聽眾從中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閻崇年告訴記者,他在對中國皇朝歷史進行研究對比后發現,在兩宋、遼、金、元、明、清80個皇帝1000多年的歷史中,真正稱得上是千年一帝的只有康熙,而康熙王朝又正好處于清朝從打天下到坐天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既有經驗可學,也有教訓可吸取,因此在明天的講座上,他將會重點講述康熙在位期間,所做的努力以及產生的結果。
風格比《百家講壇》更學術
閻崇年介紹,由他主講的康熙專題將在《百家講壇》播出,而本次講座的內容有一部分是在《百家講壇》的專題節目中有所涉及的,可以算得上是《百家講壇》的一次小“泄密”,但肯定在結構上會有所不同。閻崇年強調,本次講座的風格將與《百家講壇》完全不同,相對而言會更學術、更嚴肅一些,也會專門留出時間,與聽眾進行學術問題爭論。(記者巫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