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4日電 香港《文匯報》刊文稱,在兩宋之前,歷代帝王長相皆無認知。被傳是唐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卷》里的13位帝王,也大都屬于寫意作品,除非畫家賦予的細節特征,帝王面貌也大抵相同。兩宋帝王,已有宮廷畫師據實畫像,但寫意的成分依然濃厚。蒙元帝王,沿襲宋式風格。明清兩代,帝王畫像的寫實性就很強了,尤其清代康熙以降,先有擅長寫實風格的西洋油畫宮廷畫師,后來又有照相技術傳入。帝王長的什么樣,現代人已經一目了然。
文章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特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顛沛流離,且又當過和尚,即位后且殘殺功臣,其長相如何在民間有多重版本,可以說是歷代帝王中畫像最多的一位。甚至有傳說他曾召集三名畫師為其畫像,前兩位據實畫像的畫師都為其所殺,因為他們畫的形神相似夸大了朱元璋的缺陷而被殺。第三位只是在形似的輪廓上刻意美化才博得朱元璋歡心。
民間傳說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別說朱元璋,就是一般百姓,也不希望畫師據實畫出面貌上的缺陷,這是人性使然。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生于社會底層,和民間接觸較多,民間傳說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額頭和太陽穴隆起、顴骨突出、寬闊的下巴要比上顎長出好幾分、大鼻子、粗眉毛、金魚眼、滿臉麻子等外貌特征也極有可能是實際情況。何況,《明史.太祖本紀》描述朱元璋的長相時說他“姿貌雄杰,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四個字雖是溢美之辭,后四個字卻也是隱晦描述朱元璋長得奇怪。試想,頭頂一塊“奇骨”不是很奇怪嗎?
筆者查找許多資料,發現正史和民間流傳有朱元璋的十六福畫像,其中面貌慈祥穿著朝服右上角正楷書金“大明太祖高皇帝”的當屬正史和宮廷所藏,另一幅民間流傳頗廣的是身著紅袍、頭扎黑色逍遙巾,畫像上方是一行隸書“明太祖真像”,此像突出民間傳說的闊長寬廣的大嘴巴子,形容十分夸張。而其它十四張圖像則均以這張為藍本,極力夸張、丑化朱元璋,有些甚至比例不當地在其臉上畫上斑點,以突出民間傳說的“三十六顆紅麻子”。這些圖像線條粗陋,有的服飾冠帶不合明朝規制,顯然是民間藝人的信手涂鴉之作。
筆者以為,真正的朱元璋畫像既不像宮廷藏本畫得那么慈祥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間版本將其描繪的那么丑惡和不堪。真正的朱元璋長相極有可能是面貌一般但有些特征較為獨特,譬如大嘴巴(現代人也有不少,俗稱“地包天”)等讓人印象深刻。民間畫像只不過夸大這一特征而已,就像現代人的漫畫化。筆者并非胡亂猜測,而有邏輯理性可依。
首先,外國史學專家的客觀評價。在美國學者牟復禮和英國學者崔瑞德編寫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中,他們雖然體認民間傳說的“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但也覺得朱元璋“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質量”。其實說朱元璋的氣質神采非同一般。而在2005年出版的《劍橋插圖中國史》中,美國學者伊蓓蕾(Patricia Buckley Ebrey)則明顯對民間丑化朱元璋的那些畫像表達了質疑,她認為民間流傳的那些畫像是基于畫師的故意丑化,認為“太祖和其它皇帝一樣英俊”。
其次,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建文帝外,其它十四位均為成祖朱棣之后。從故宮所藏歷代明朝皇帝的長相看,從成祖到崇禎皇帝面貌大抵相若,而他們和宮藏的朱元璋像也都有幾分相像。從明朝世系相傳的面貌特征看,宮藏的朱元璋畫像還是有幾分可信的。
有趣的是,在前些年出版的中小學歷史課本上,也大都選擷朱元璋畫像的民間版本而忽略宮廷藏本。這或許是階級分析法歷史觀在現實中的體現,即對古代帝王首先抱持批判的眼光。但是這樣的畫像也會造成訛誤傳流廣泛,以至于丑化朱元璋的那張畫像會被后人篤定以為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雖然封建皇帝長得什么樣是小事,但明晰歷史事實,厘定評判歷史人物的客觀態度確是大事。因為在我們的歷史觀中,向來有臉譜化的傾向,譬如孔子是圣人是至圣先師的時候,孔子畫像是凜然威儀的,而當將孔子視作“開歷史倒車”的罪人時,孔子的形象又是猥瑣不堪的。這種傾向在“文革”時期連劉少奇、鄧小平這樣的共和國領袖也逃脫不了被刻意丑化的羞辱。
俱往矣。還是還原朱元璋的本來面目為好,即在人們無法定奪朱元璋真相的時候,最好將朱元璋的宮廷畫像和民間畫像一并展示出來,讓民眾自己判斷。這一點,明孝陵做到了。作為國民教育根本的歷史教材上更當如此。(張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