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謀士對四劉玩交叉“盯防”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系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不約而同地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如程昱說徐庶十倍于自己,徐庶說諸葛亮勝自己十倍,諸葛亮又說龐統強自己十倍。這種說法一再出現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了。其實,他們就像劉室的宗親、諸葛的同姓兄弟、劉備的異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他們是屬于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形式隱蔽,僅僅體現在精神層面。
那么,他們有什么樣的精神追求呢?先反曹,后反劉!從哲學上說,他們是先借儒家反法家,再用“儒法混”反儒家。他們的十倍差異則表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較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范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的確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但我們很容易發現,程昱和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于徐庶和龐統。這是何故?原來他們還有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有違背忠孝、信義等不擇手段的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陰謀只分兩等,諸葛亮為上等,程昱為下等(這里的討論不包括司馬)。諸葛亮智謀不及龐統,但權謀比他高;程昱智謀不及徐庶,但權謀高。玩智謀者忠順,玩權謀者逆反。
俗話說,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可見陰、陽就像忠、逆一樣,本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于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說陰謀還屬于攻心術的范疇。然而,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那里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和諸葛亮就是因為陰陽兼通而從排名榜中脫穎而出了。《三國演義》有個特點:計劃趕不上變化,事在人為,明天總是新的。此亦現實世界的魅力所在!
再來看看“四謀士”與“四劉”的盯防關系。我們知道四劉地位從高到低是劉協、劉表、劉璋、劉備(其中劉表的荊州雖比益州面積小,但地理通坦、中樞,權位也就稍高)。實際能力則相反,是備、璋、表、協,從他們擁有過的地盤大小和滅亡順序也能反證他們的實力。四人的相互關系則是:地位高的先期看不起地位低的,后期又求助于地位低的;能力強的先期不幫助能力弱的,后期又想取代能力弱的。
四謀士由于存有隱性的陰謀、陽謀差別,所以他們與四劉并不是一級盯一級的關系,而是交叉盯防。比如攻心專家程昱提前看出了劉表的枯朽,陽謀士徐庶則反應慢一些(他最初準備投靠劉表就是想幫劉表取代劉協)。比如諸葛亮也提前看到了劉備的不足,而龐統一時則沒看太清。這樣,盯防關系就變成了程昱盯劉協、劉表;徐庶盯劉協;龐統盯劉璋;諸葛亮盯劉璋、劉備。
不過事情總是在變化,實戰中還演化出了“二過一”和“一打二”等技法。
《三國演義》,你不要太精彩!
四、徐庶不是被程昱暗算,而是玩不下去了
主流觀點都是認為徐庶是被程昱欺騙,為孝母而放棄了自己的前途。實際這是小看了徐庶。常言說,能孝必忠,他怎么會棄國而愚孝呢?他的眼光和境界比老母親都不如嗎?須知徐庶追求的是忠孝兩全,而且忠在前,孝在后。
第一,他在幫助劉備打了兩場勝仗之后,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為曹操設一謀,那么進入曹營,會是什么結果?非但救不出母親,還會一起遭罪,甚至被殺害。與其愚孝、送死,還不如派趙云、張飛等人去暗中營救吧。再者說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親到曹營,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來他到曹營的主要目的是想換種方式為劉備,為國家出力。后來在赤壁之戰中他便發揮了很大的內應作用(防馬騰)。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親最愿意看到的吧。徐母啊,您兒子是很出色的克格勃,不要再錯怪他了。
第二,按理說,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也就仁至義盡了,但他還特地放下母親的事,去草廬親自請一趟。而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徐庶為什么要去自討沒趣?孔明為什么要說自己是替罪羊?因為徐庶雖然打了勝仗,但并沒有傷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將事情鬧大了,接下來他不知該如何收場。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請能力更強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很清楚他的來意,所以他并不同情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該將爛攤子拋給自己。
可以見得,這中間并非是徐庶單方面無私舉薦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離開,劉備就遭受慘敗,他的前功還有什么意義?所謂孝母不就像劉備為報兄仇而東征一樣,無人喝彩嗎?
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責備程昱不該向徐庶使了陰謀,當徐庶決定將計就計、借機半引退之后,我們就應該認為是程昱給徐庶送了一個很舒服的臺階。之所以說陰謀并不可惡也是這個原因。其間徐母雖死,卻成全了兒子的事業,成全了自己的英名。這不也是她最大的心愿嗎?
第三,徐庶到了曹營之后,實際上有大把的出逃機會,曹操甚至派他游說過劉備。但徐庶并沒有接受劉備的挽留。一方面他是不想與諸葛亮競爭,認為在曹方也同樣可以反向幫助劉備;另一方面,他替劉備考慮,認為應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才合道義,所以自己只要惹惱曹操就行了,余下的事就讓敵人去做(徐庶游說時就曾勸劉備先放棄荊州樊城)。也就是說徐庶雖然不想讓自己,讓劉備去干掉劉表,落下不忠不義之名,但并不反對別人去干。徐庶自從向司馬徽反映說劉表“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就對他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此人非滅不可。而最后反奪荊州則是徐庶自己完不成,要請諸葛亮解決的難題。
經過這一穿插跑動,徐庶就與程昱完成了“二過一”,程昱在隊友扯出空檔之后隨即操刀射門。他一人連續包辦了劉協和劉表,所以又是“一打二”。徐庶下半輩子很輕省,只需做啞巴盯著劉協死去就行了。至此,“四劉”才除掉了一半。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