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8日電 題:作家閻延文北師大開講《色戒與中國文化》引共鳴 作者:王昊
日前,女作家閻延文應母校北師大文學院邀請,在北師大針對文化熱點問題,進行了一場題為《色戒與中國文化》的講座。英東學術會堂,在講座開始前即已爆滿,兩個小時的講座始終處在熱烈氣氛中。
電影《色戒》激情上演以來,一片叫好聲;但仍有一些學者發出了不同的聲音。近日,女作家閻延文在新浪博客連寫三篇文章,對李安拍攝的電影《色戒》進行了批評,題目分別為《色戒色情污染,李安導演應向國人道歉》、《再批《色戒>:撕碎人性與轟毀藝術》和《三評色戒:色戒之孽如何化解》。目前,閻延文的“《色戒》三評”總閱讀數已達30多萬人次,大多數網友為博文叫好。
針對《色戒》討論,閻延文首先從海外對《色戒》的冷落講起,然后解析《色戒》的人性與藝術,并對張愛玲小說《色戒》與李安電影《色戒》進行了文本比較。閻延文認為,小說《色戒》以抗日志士鄭蘋如為原型,但確實有張愛玲自抒懷抱的成分,那就是她對自己與胡蘭成那場婚姻的自悔。在張愛玲筆下,這場愛是一種錯覺。小說最后畫龍點睛的象征,就是“逃”。然而王佳芝沒有逃出去,為易先生斷送了生命;張愛玲也沒有逃出去,為胡蘭成斷送了半世聲名。張愛玲晚年在美國漂泊流離,閻延文認為,夏志清教授對張愛玲的評價最有說服力,那就是“超人才華,絕世凄涼。”小說《色戒》開始寫作于50年代,直至78年才發表。絕世凄涼的張愛玲隔了30年人生路回頭望,《色戒》的核心就是錯,錯,錯!這個“錯”的陰影一直糾葛著她,到死都不能解脫。閻延文認為,李安電影與張愛玲小說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一,李安強化了色情狂歡,將復雜人性簡化成了色情表演;其二則是對“易先生”進行了極大的人性美化,并肯定王佳芝為其出賣靈魂的合理性。電影《色戒》以‘陰道說’和‘工具說’結合,宣揚性愛高于國家的價值理念,從而扭曲了抗日歷史,沖擊了中國人傳統的國家意識與民族尊嚴。閻延文說:在剛剛落幕的臺灣金馬獎獲獎感言中,李安表示:“我真的不知道為什么要拍這個電影,好像是累世的孽障,不知道為什么要蹦出來。”被媒體渲染為獲獎神話的李安,出人意外地用了一個佛教術語——“孽障”。閻延文以為,這恰是導演李安的心理獨白。也值得憂慮的是,一些媒體和評論者為影片《色戒》轟然叫好,這正說明中國文化在多聲部對話的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價值迷亂。在中國文化的道德底線和歷史底線遭到沖擊時,希望《色戒》成為我們反思中國文化現狀的開始。
閻延文最后表示:手中握筆,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神圣的責任。在民族歷史和國家形象被扭曲強暴的時候,在大眾被某些評論誤導而莫衷一是的時候,身為作家和評論家,發出自己清醒的聲音,是我們的責任。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不僅要保持內心的清凈,更要用自己的良知、正直和善良,化解《色戒》的金錢色情之“孽”,為和諧崛起的中國文化守護一方凈土。
閻延文的講座引起了師大同學的強烈共鳴,現場互動提問持續了半個多小時。一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認為閻延文:“很懂張愛玲,并且是很懂女人的,但又并不沉浸在小女人的情調里。在您身上,還有一種理智地為國家為民族的擔當。”博友“北京哭泣”則在文章中說:“昨天晚上去師大聽了你的講座。你的吃螃蟹精神,還是很讓我敬佩的。所以特意寫了篇小文章《解讀李安——論《色戒》之色》,算是向你、和與你同樣為李安的行為而憤慨的中國人致敬吧。”
據悉,閻延文自1989年就讀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97年25歲獲博士學位。其后歷時十年創作140萬長篇歷史小說“臺灣三部曲”:《臺灣風云》、《滄海神話》、《青史青山》。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七部委聯合推薦的“三個一百”百部愛國主義圖書。《臺灣風云》、《青史青山》繁體字版在臺灣出版,36集電視劇《滄海百年》2004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2006年兩岸經貿會談期間,《青史青山》贈送給連戰先生。2006年“臺灣三部曲”新聞發布會在紐約召開,閻延文及其“臺灣三部曲”引起國際漢學界關注,被美籍著名漢學家夏志清稱為“中國當代的張愛玲”。
閻延文此次講座,是繼蘇童等八作家回母校后,北師大文學院的又一次盛會。講座開始前,閻延文向母校贈送了自己的“臺灣三部曲”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