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無家傳,二無師從,全憑天資聰穎后天勤奮扎實,刻苦修煉,自學而成”。從2008年的新年開始,《百家講壇》又將多出一位與眾不同的主講人,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館長——馬未都。他并無顯赫學歷,從一介“草根收藏家”直至登上《百家講壇》,歷經三十年艱苦歷程。
“據我所知,這確實是第一次將文物收藏知識搬上講壇。我的講座不是簡單地講收藏,而是講述中國文物的成因,因為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昨晚,我們在向馬未都證實這個消息時,他這樣對記者說。
據《百家講壇》節目組介紹,與以往不同的是,馬未都不再重復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而是以學者的視角,透過藏品的表象,探究其所處年代的人文和社會背景,闡述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先人,以及現在我們的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個名為 “馬未都說收藏”的節目,并沒有停留在傳播知識,闡明觀點的層面上,他還通過大量例證,破譯文物密碼,為愛好收藏的人提供他自己的真知灼見。
“這次講座共分三個單元44講,其中家具10講、陶瓷24講、雜項10講。之所以將家具部分作為開篇,是因為家具是大家日常接觸最多,也最容易聽得懂的文物類別。比如我會從中國人的起居方式開始,講述家具的形成過程。”馬未都介紹說,“我國最早的先民是席地而坐,日韓至今也保持這樣的習慣。但是后來我國居民的起居方式發展出了垂足而坐,才使家具有了產生和發展的空間。這樣可以讓觀眾從具體的文物,了解文物背后強大的文化背景。”此次陶瓷部分的講座是時間最長的,這主要是因為陶瓷是目前收藏最熱門的文物類別。
錄制節目整整持續了近8個月,錄制過程中,現場聽眾的反應非常好。“但是我感覺難度很大,因為臺下觀眾文物知識水平高低不一。”馬未都認為,“如果觀眾看完全部節目,能對中國文物和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可以被視為一個文物知識的 ‘速成班’。”“我的講座將有別于以前的百家講壇主講人,文物故事只是被作為輔助手段,主要是闡明文物知識。”
記者黃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